陈红妮
山东省招远市阜山镇周家庄子学校26540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年纪小,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期,可以改变的空间有很大。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然,长大后再进行校正的话,就比较困难了。?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直接管理人, 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也是帮助下学生摆脱幼稚、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 对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顺利进行养成教育有些看法, 将在下文一一阐述。
一、班主任工作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榜样,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对每位学生要平等对待,尤其对优生和学困生更要平等对待,让他们觉得教师对每位学生都公平。同时,班主任要有一颗爱心,用爱浇灌心灵之花,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对一些表现不太好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后进生来说,更是要倾注更多的爱和心血。要经常和他们谈心,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用爱激发他们的上进动力,让他们努力学习,展示自我。
二、班主任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子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虽然家长都某些做法并不合理, 但从根本来说也是爱孩子。那么教师就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 用爱来培养学生。尤其是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 学生的思想不成熟, 学习能力又强。所以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更多的是一个榜样的作用, 是学生效仿和学习的对象。此外, 班主任还是学生的管理者, 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父母”.班主任对学生有约束作用, 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和观点能够有约束力, 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改善。所以班主任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即是学生的榜样, 又是学生的“父母”, 是约束者, 也是监督者。
三、抓好日常规养成学生自理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会有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所以班主任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训练,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班队课和晨读时间,让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文明语言、文明行为等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文明、有礼貌、爱师长、爱学习、互相友爱等行为习惯,树立人人争做合格小学生的意识。加强学生队伍的管理,包括排队做操、排队上下楼、排队吃饭、排队放学、排队集会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的准备、上课集中精神听讲、自觉完成作业等。
四、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长的一举一动随时影响着学生。有些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良好行为习惯怎样养成?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学校通过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开展系列活动,一方面可以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又能真实地了解家长的意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科学化管理措施,弥补教育中的不足,更加有效地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五、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学生意志品德的培养源于班级管理。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各方面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真实感受,教育要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教育目的。我们知道学生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有误的,学生在许多社会公德方面的判别标准甚也是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引导和启发。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相关道德标准,而在学生未有判别标准却已经有了相关经历而又甚感迷惑的时候,班主任要主动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给以明确的指示和诱导。同时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日去帮助孤寡老人做简单事,教育学生尊老爱幼;烈士纪念日去祭奠烈士,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等,良好人格的培养不是朝夕成就,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而形成,形成良好的班风才有良好的校风,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深化。
总而言之,做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教师除了要履行平常的教学任务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个人发展情况,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会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