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思政改革途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18期   作者:谢小春
[导读] 找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谢小春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 找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彼此交融等方面提出加快课程思政改革的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思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找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二者结合点的途径,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相对思政课程来说,是一种隐性思政教育,它是在传统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扩大到各类各门课程中去,在所有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炼思政教育元素,将价值体系的引导和思想道德、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恩情怀、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中,专业课教师与通识课教师也要深度参与思政教育。它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模式构成(简称“小思政”育人模式)一道,共同构成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思政改革途径
    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高职院校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找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二者的结合点,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可以从如下途径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
        学校层面要做好课程思政改革的领导和组织工作。“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尚无成熟经验的“大思政”教育模式,涉及到每个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以及每一位教师,范围广、难度大,需要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明确组织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措施等。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一线,充分调研,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教务部门、宣传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师资培训、举办各种课程思政活动的工作,组织思政部门教师、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一道,将“课程思政”纳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师考核、学生考核中, 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奖励,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氛围。
        (二)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1. 转变观念,强化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育人意识
        受传统的“小思政”育人模式影响,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思想上是有些困惑、不解和不情愿的。主观上缺乏积极、主动的育人意识,客观上很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强化宣传、政策引导、样板示范、教学督导、绩效考核等多举措齐发力,大力推动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育人意识的提升和转变。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欠缺,对课程思政认识和理解不清,有的甚至误以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理论。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邀请本校或外请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作有关思政理论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觉悟,拓展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其次,学校要为教师参加针对本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培训提供条件,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指导,或鼓励教师外出培训,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示范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3.教师自身要主动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养
        实行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教学之外,还要求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如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等。因此,教师自身要积极、主动加强学习,包括古今中外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人物事迹及其精神,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事件甚至学生感兴趣的热播影视等,从中挖掘出适合思政教育的元素,与专业课教学巧妙交融,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达到培养德才兼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的。


      (三)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彼此交融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思政课教师孤军作战,专业教师和通识课教师参与度不高,同一个学校的思政教学部门和负责各专业教学的二级学院虽同处一个校园内,近在咫尺,却“老死不相往来”,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 的尴尬,丧失了彼此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机。
        1.双方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和方法
        为了使课程思政改革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思政教学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的教师一起召开研讨会。首先,可以由思政骨干教师为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培训,强化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然后,共同讨论确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最后,可以以专业为单位分成研讨小组,由担任该专业思政课的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组成,便于根据各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讨论确定各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融入内容,制作本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列表,为接下来制定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方案打下基础。
2.互相参与对方的课程思政改革团队,深入融合,优势互补
        现实中,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各有所长,但也互有短板。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擅长思政理论教育,但往往对所教学生的专业知之甚少,教学中极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只是纯粹的思政理论教育,而在学生的意识中,往往认为思政课理论性太强,不接地气,提不起兴趣,但专业课程关系到自己未来的饭碗,更实用,思想上更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因此,教师与学生“各怀心事”,在教与学中不能产生共鸣,思政课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专业课虽然在学生心目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本可以利用专业教学这样的好机会,将思政教育渗透其中,但由于任课教师主观上不愿、能力上不足,教学中没有主动花心思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思政改革,思政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要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老死不相往来”的诟病,必须跨学院、跨专业深度融合,深度参与对方的课程建设乃至专业建设,增进互相了解,共享资源优势。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彼此融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互相学习,同向同行,齐心协力铸就大思政教育“大熔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四)建立课程思政完整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等,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的思路,逐级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贯穿其中,最终细化到各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首先,根据高职院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实施保障与质量管理等重要部分,都要充分体现关于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安排。然后,教师在编写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时,以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为载体,充分挖掘出专业教学中有关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落实到课程标准中。接着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案,进行各个教学单元具体的思政教学设计,达到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彼此交融,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三、结束语
        诚然,全面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仅有上述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优化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总之,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力,真正发挥“三全育人”的优势,同向同行,齐心协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基金项目:2017年长沙市高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长沙市高等职业教育精品网络共享课程《出纳实务》课程资助。

参考文献:
[1]滕跃民,许宇飞,方恩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系统化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7):1-5.
[2]林贤明.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0(03):191-193.
[3]康丽琴,廖慧英,高永红,卞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设[J/OL].大学化学:1-4[2020-08-07].
[4]易鹏,石定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困境、特性与实践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4):124-132.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6]杨璐铭,冉诗雅,徐雅琳,陈意,金垚.“新工科”背景下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初探[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0,30(04):88-91.
[7]周立斌,王希艳.以双向融合为突破口,带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整体改革[J].高教学刊,2020(22):132-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