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黄炳丰
[导读] 小学是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黄炳丰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广英小学
         摘要:小学是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为了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但是受到了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为此,本文将针对小组合作模式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对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组合作模式;小学体育;体育教学
         引言
         随着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段,尤其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课堂被广泛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因此,本文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对体育教学的意义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学引入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体育产生足够的兴趣,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彼此的鼓励和合作中完成体育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更强的自豪感和好奇心,再加上教师的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就更能够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信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在一起组合成为小组,大家会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努力地提升自己,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互助和切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以及对体育的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诸多好处,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体育课堂中积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二、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划分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学习目标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之前,教师就要将班级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体育学习小组。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体育分层教学,体育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能情况、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特点,将他们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最好每个小组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2个。这样,每个小组就有6名学生。在完成体育小组的划分后,体育教师要为每一个小组明确学习目标。在确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体育教师一定要秉持“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教学理念,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保持均衡的学习步伐。
         (二)制订相应计划,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当前的课堂中,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体育教师需是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作为体育教师就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引导职责,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方法融入到体育体育教学中。另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学习制订一个相应的计划,能够根据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够获得一定的进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三)尊重学生差异,重视小组的分工合作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进行合理的小组任务分工。教师要制订一套学习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奖罚的手段就是一个良好的监督控制手段,针对那些在小组合作中很好地完成了个人职责的学生,应该予以积极奖励,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对于在小组合作中,表现消极的同学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矫正其行为,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个小组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为整个小组的学习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学生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四)鼓励学生参与,树立突破自我的信心
         因小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小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接受程度也势必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这一差异对学生体育运动所造成的影响,接受学生的差异,并且鼓励学生参与运动、树立突破自我的信心,帮助学生在逐步的突破中获得预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效果。例如,在小学体育“乒乓球”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就应根据不同基础能力水平的学生对于这一课程的接受程度,开展小组分层的训练,让学生在分层训练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自身能力水平层面上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从而实现预期的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五)完善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运动条件
         体育设施是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能训练的质量及训练安全。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安全、顺利地完成训练,老师要不断完善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能更加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依次完成热身运动的各个项目。然后,老师要根据日常的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一些活动兴趣小组,等,完善相应的场所,如配置小学生篮球场、小型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等,保证学生的运动需要。学生在自己兴趣的推动下,就会在相应的场所积极参与学习、训练。
         结束语
         体育运动是小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它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适当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国锋.小组合作构建小学体育探究课堂[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187-188.
         [2]余崇新.小学体育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N].发展导报,2019-05-07(018).
         [3]石开胜.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796-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