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侯小丽
[导读]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是围绕种植专业所展开的为了实践现代农艺技术效果而整理规划出系统、科学的专业学科教育

         侯小丽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职业高级中学,蒙鄂尔多斯市 010321

         摘要: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是围绕种植专业所展开的为了实践现代农艺技术效果而整理规划出系统、科学的专业学科教育,是职业院校种植、园艺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大量植物自然学科知识,对于现代环境气候理论也有涉及。作为职校基础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学习、实践以及动手能力有极重要的培养意义。所以,对于植物生产与环境的教学工作必须重视,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学生专业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对此,本文正是在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农学类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旨,简要分析以及概述该学科的课堂教学以及教育指导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植物生产与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植物生产与环境》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全面素质培养上,使学生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一、细化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植物生产与环境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理解光、温、水、肥、土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教师在培养方案上,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主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从各类渠道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同时,保证学生拥有正确使用农业常用仪器的技能,在实践中掌握光、温、水、肥、土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观测,土壤理化性质和主要营养成分的简易测定能力,同时需要教导学生具有热爱农业科学、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现代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理论知识,善于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专门化方向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课堂氛围。植物生产与环境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要求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必须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现状,努力适应各地的教学氛围,使其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力。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教学方案,启发思维,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保证学生对课程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度。特别是针对本课程和职高学生的教育目的,实践能力颇重要,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进度的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程,提供适当的实训机会,如到生产单位进行实验实习、参观相关专业的研究研发单位等。这对学生深入了解本课程的书面知识、增加学习兴趣、增强专业化方向学习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建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最大力度发掘学生自身特点和优势,让学生自由捕捉知识点以及实践农业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以及激发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科目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思考和创新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第二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内容教学之前,我们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比如让学生思考影响种子萌发过程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学生自然会根据目标去自主捕捉相关知识点,获得信息的方式可以根据常识推断,也可以寻找理论依据,更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实践验证,而这所有的自主学习行为都是为良好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四、研究创新方法,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我们把“产生疑问”当作培养“创新能力”的“点金石”,因为我们知道一切创新行为都源于学生内心中所谓“思之不解,求之不得”,尤其是正处于思维裂变阶段的中职学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思维更具灵活性,对未知领域充满强烈的好奇心,那么给学生创造出可以充分提出疑问的空间,正是引导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借助疑问去积极探寻研究课题,那么在探寻研究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萌生创新能力以便更有效地辨别、分析或者是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提问、质疑、反驳、挑战甚至是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让学生有充分的信心去设想甚至是实践,要让学生在追求“自我真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五、验证创新结果,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植物生产与环境》这门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必须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付诸实践才能在《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学习上培养出创造能力。最直观的做法就是打造“试验田课堂”,用实践行动孕育创新能力。接着之前的例子说: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不是单纯的水、阳光以及空气,而是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那么所谓“适量、适宜和足够”仅仅利用理论无法进行准确、充分地表达,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行创新发挥、亲身感知。学生借助实践确切地掌握了“适量、适宜以及足够”的度量,在得出正确结论之前的所有论证实验行为其实就是培養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改变之后,学生获得了自己的“创新果实”。也许在当下这个“创新果实”并不成熟甚至是不成功的,但是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能演变新思维的过程,而某一个新思维的诞生也许就是一颗新农业力量的萌芽。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鼓励学生摒弃循规蹈矩以及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打破常规、勇于实践的作用下继续放大。
         六、把握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植物生产与环境作为职高学校的基础学科。内容涉及极为广泛,教学内容中包含大量直观实践内容,必须在教学中使用大量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作为有效直观的新型教育手段,对缓解课堂乏味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图片、视频甚至Flash等多成分的课堂课件是提供学生直观,深入研究学习问题的基础,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教学领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拥有生动、形象、直观等诸多特点,在《植物生产与环境》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音视频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形象了解相应的知识内容,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项目式教学也是当前中职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旁加以协助指导,最后根据学生完成的结果进行相关内容的点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经验。产学结合法即是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专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累积专业经验,做到能在实训基地进行传授的内容就不要在课堂上传授,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长久保持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总之,《植物生产与环境》作为一门抽象、复杂且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最高效率的接受相应的知识体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晓明.中职学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与优化措施[J].河南农业,2017,22:126-127+156.
[2]黄卫华.中高职衔接教育下的《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改革[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55.
[3]汤佳乐.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2:88-89+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