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呈现——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点体会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 张增祥
[导读] 在整体教育水平稳定提升,教育环境趋于完善的发展形势下
        
         张增祥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212400
         摘要:在整体教育水平稳定提升,教育环境趋于完善的发展形势下,社会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学科教学工作也随之面临新的挑战。文章以高中历史教学为切入点,结合其实际教学情况,探究其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的发展途径,为相关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实际成长发展需求,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讨;因材施教
         引言: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工作在高中教育中愈发被重视,而历史作为渗透积极思维观念,延伸学生思维深度的课程,其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学生平均素质水平呈上升趋势,传统历史教学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其历史学习发展需要。因此,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文章将结合历史教学实际情况,探究并阐述历史教学发展途径。
         一、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思维局限性较强
         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工作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与思考仅仅停留在考试考察层次上,使其在学习过程不能及时延伸自身历史思维,将所学历史知识串联起来,逐渐形成固化思维,不仅不利于其个人成长发展,也削弱了历史课程的教学意义。
         (二)差异性
         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知识总结归纳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在实际历史学习过程中,受自身思维模式以及知识基础影响,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的知识灌输方式由于对学生历史思维成长与发散不利,已经不适勇于现今的历史课堂。因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已经成为当下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三)学习自主性不足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历史教学工作中,部分学生仍旧过度依赖教师课堂讲解,使其在历史教学中并未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历史教学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始终停留在知识灌输与分析层次。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社会发展对高中教育重点要求的学习素质之一,因此学习自主性匮乏,也是高中历史教学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历史教学发展途径
         (一)增加课堂学习探究活动的比重
         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教师应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分析,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归正确思维视角,掌握课程知识点,而非单纯根据教师展示讲解的分析内容,理解课程知识。为此,教师应增加课堂学习探究活动比重,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碰撞与交流的机会,促使其全面掌握课程内容,打破自身思维局限性[1]。

例如,在《顺乎世界之潮流》的课时教学中,针对课程内容中的各种思想,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教师应组织学生以上述出现在课程内容中的思维内容为基础,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探究鸦片战争前后,我国思想流派以及思想内容的演变过程,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发言,阐述自身对上述思想内容的理解。通过该学习活动,教师首先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提升其思维活跃性,使其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能够及时针对教师展示的思想内容,结合自身以往所学知识,分析其背后的精神发展诉求。其次,通过学习探究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时代人物的思想主张,以此为基础,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思考其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时,所提出的思想主张与国家兴衰的关联性,深刻思考课程内容。最后,在学习探究活动中,学生可通过其他组内成员的发言内容,以不同的思维视角审视各思想主张,并通过不断对比自身思考内容与其发言内容的差异,及时意识到自身思考可能存在的不足。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其通过横向对比,分析课程内容中的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共同点与差异,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相较于由教师绝对主导的历史教学模式,该教学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
         (二)分层教学
         为提升历史教学的全面性,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基础学习水平,将教学内容精细化,即针对不同能力层级,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课堂学习任务或目标,以此消除学生历史学习差异性为历史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强化历史教学效果[2]。例如,在《王安石变法》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按照学习基础水平或学习兴趣偏好,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针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或历史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教师应为其设置基础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如“总结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概述王安石变法历史过程以及主要内容”“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成效、结果”等,使其通过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巩固历史学习基础,逐渐建立学习信心,进而提升自身学习兴趣。而针对学习基础较强的学习小组,教师则应鼓励其深入分析王安石变法内容,并要求其结合自身理解,评价王安石变法。使其能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理解,掌握课程内容。
         (三)改变课堂角色比重
         教师可在保证教学进度与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削减自身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地位,教师则侧重于发挥自身引导与组织作用。教师可通过在课堂总结阶段,设置师生互换提问环节,即学生针对课程内容知识点,向教师进行提问。通过设置类似教学活动,教师可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境地,学习自主性不足的局面,并为历史教学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仍有一定进步空间,为此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增加课堂学习探究活动的比重、分层教学、改变课堂角色比重、改变课堂角色比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使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自身历史学科素养,达到历史课程开设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童永川.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J]. 华夏教师,2019(26):42-43.

[2]尤昌荣.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 华夏教师,2019(31):47-48.

[3]刘乐.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 中国农村教育,2019(12):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