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茜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业学校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流人才需求已经越来越多,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作为东南亚物流运输的核心,应该如何发展本省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才可以满足现行企业对物流基础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云南省、高职高专、物流、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国家的经济的迅猛增长,在十二五计划之后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B2B、B2C、C2C多种模式的交互使用下,促使物流行业从蓬勃发展到迅猛发展,对物流方面的人才从紧缺到严重紧缺。每年向社会输送物流专业人才远达不到需求量,如何高效且有效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云南省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现状分析
有数据指出在我省2012年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以每年递增百分之1000到2000人次,才可以基本满足。云南省2020年,人才需求总量达到40万。据调查云南省普通全日制高校共有51所,本科17所,高职类34所,但开设物流专业的普通本科仅有5所,高职院校稍微高于本科院校加上笔者所在的学校共9所。并且大量的物流从业人员,都偏向于基础岗位的即操作人员,如:物流专业/助理、物流操作员、物流仓管员、物流协调员、物流报关报检等一线岗位。这些岗位正好是中职中专、高职高专主要培养的人才。但是云南省现仅有9所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相关人才,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一)生源质量、及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情况
因不是本科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生源质量要稍低于本科教育。以笔者所在为例,生源仅限于本省境内高考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偏远地区饿,能够接触到物流也仅局限为客运及货运。学生对物流的认识不够全面,也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系统性基础。对毕业后就业前景不明确,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及目标建立。
(二)教育培养
1、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云南省开设物流专业教育的时间比起沿海发达地区较晚,且较短,物流专业从业又具有很强的地区性特征,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模式都无法直接运用,只能进行探索性的进行教育教学,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在一定情况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2、同时在高职高专的课程专业设置上面,目标层次不明确、学校物流专业开设专业特色不鲜明,大部分与本科教育内容相同,偏向管理决策方面,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的同时因为学生学力的问题,对一些偏向工科的数据统计方面根本无法消化理解更别说运用。整体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高职高专的运用性课程,并且与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相重叠,无法立体教育,无法实现有针对性的靶向教育教学,而是将整个与物流专业相关联的知识都基础性的进行学习,广而不精,缺乏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竞争性和特色性。
3、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教师并非科班出身的物流专业教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部分教师为经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教师从教,缺乏系统的知识构建也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其次学生的实操实习中,校企联系并不是非常紧密,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理论与运用相互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4、实训基础设施不完备,因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开办物流专业,在物流专业的硬件设置上建设并不是非常的完善,以仓储管理为例,要求学生均具有一定的入库作业,仓储管理,出库作业,财务结算和查询报表能力,在入库作业时就涉及相关的储货设备,高位架,叉车等机械设备。但因为学校资源有限,无法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模拟仓库的建设,也无法进行仓储软件的安装及运用,导致这一部分的内容,仅能停留于理论基础知识上面,无法进行实际的操作,与现实工作环节相脱节。
5、校企合作的实际落地性,校企合作在整个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提出了多年,也实践和运用了多年,但是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才逐渐开始,为企业定向培养相应的基础人才,也在摸索中前行。因为前情提及的培养人才的质量不高,导致企业无法直接采用了人才,需进行企业内部二次培训后方可以上岗。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落地并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无法为企业进行服务的同时,因为加大的人力资源成本,校企合作往往仅是一个概念上的存在。
三、对策及建议
(一)鼓励高职高专开设具有自我特色物流专业、完善课程设置
对于专业设置缺乏靶向性及自我特色性的问题,针对于云南省以花卉、烟草、医药等物流方向,学校可以在开设专业前进行一个系统的市场调研,确定本校开设的物流专业的具体靶向方向。根据这一靶向开设合理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根据生源情况如学生学力水平和各自地区的经济情况完善实操性课程的设置,让学生专业知识化繁为简,有选择性的摒弃一些不必要的理论课程。将物流专业开设的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细化本专业属性,可以将专业拆分为更为具体的仓储专业、报关员方向等多种明确就业方向的,让学生在报考时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方向规划,在后期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的掌握理论和实操知识,让学生可以学有所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在毕业后可以与企业进行有效服务。证证结合,即毕业证与专业资格证书之间的相互关联,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社会服务意识。提供多种学习机会和就业机会,鼓励学生,到高一级院校进行深化学习,在开设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针对有到到一级院校进行深入学习愿望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又关于本专业专升本的相关课程,让即将毕业学生自由选择是进入企业实习还是留校进行学习,准备专升本。
(二)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
针对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学校不仅仅是为本校教师提供多方式多渠道的学习和进修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中去,深入企业去更为系统的了解物流专业。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实操类专业课程,以仓储物流中起重机的运用,就可以外聘企业中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学生学习,弥补了学校实作中的缺口。互补性教学。同时增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应不定时的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师及物流方面的行业各层次的人才、精英进行讲座及技术交流,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共享教育资源及学习资源,让专业建设更加完善。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对应项目的建设,积累经验,在科研中提供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培养适合的基层人才。
(三)多形式完善专业实训基础设置建设、多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改变教学策略及方法
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训基地,往往需要学校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的投入,对于高职高专学校来说,由于资金的限制无法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训基地,只能根据自己专业的需求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实训基地,但是也无法满足日常教育教学所需。所以多校联合办学,根据自己专业特征建立简单的实训基地,多校如何就可以拼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训基地基地。当然也可以选择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平台中,学校不必建设实训基地,可以直接运用企业平台,让学生将日常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这个实践过程大部分都是在一门课完结后进行几天的体验式实习,效果不明显,或者是整个系统的物流专业学习完成后,毕业实习才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有明显的时差,学生往往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而是又重新学习一遍,这样就无法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是否可以改变教学策略,借鉴国外高职高专技术工种经验,进行1+X+0.5+X+0.5,就是可以进行一年或半年的的理论学习,就到企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回到学校进行学习。这样就不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时差性,也更好的明确学习目标,能更好的为企业进行服务,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秀英等.云南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Value Engineering,2012,(13):21
[2] 王潇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优化建议[J] 科技创新导报,2015(05):136
[3] 冯社苗.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物流科技,2013(02):122—123
[4] 郑小琼.海南大专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8):142—143
[5] 李蓉.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10(9):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