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王景妍
[导读] 在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王景妍
         衡水学院     053000
         摘要:在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专业把握思政课一体化的教育内涵,探讨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的建设,围绕教学目标构建完善的育人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设置,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构建思政专业课程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高校推进思政专业课程的内涵式发展,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在思政课分层分类教学中,熟悉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统筹德育目标一致和内容衔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在创新思政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发展培养,围绕育人目标和职业素质构建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模式。
         一、教学模块多元化,加强专业化培养
         在对于专业师范学生多元化的培养中,需要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发展导向,避免传统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培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教学目标的培养,教师需要加强对于专业性和职业性的个性化培养,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以思政专业为载体,推行育人教育培养,将理论化为创新教学方法,在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科价值思维,发挥学科专业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支持和引领,明确专业育人的教学目标。立足思政专业构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以及思维品质三个模块进行多元化的培养,同时加强校内和校外的有效结合,加强对于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专项培养,形成学校学习和校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明确对于学生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综合培养。
         通过专业的教学育人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德育教育,明确育人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模块的多元化,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化培养,同时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思政专业教学流于形式化,通过校内校外的有效衔接,加强对于学生理论实践的有效统一。
         二、优化课程体系,夯实理论基础
         在思政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根据学校的区域发展特色,推行学校的特色化专业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目标,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政教育、文化教育、实践教育。以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准则,以育人要求为目标指向,激发学生的情感价值认同。围绕育人目标打造完善的课程专业体系,夯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的知识素养,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根据自我的认知深化的对于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推行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突出课程体系的均衡性,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原则,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差异和认知差异,注重对于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培养,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的深入学习,加强和现实生活的联合教学,将理论体系逐渐转变为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科学性教学,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同样注重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开展个性化的选修专业教学,通过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混合学习,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的方向,稳固学生的专业基础。
         三、创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和知识的实践。思政专业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发挥专业+思政的教学思路,从教育和育人的一体化强化理论实践的培养,以实践检验学生的素质,在育人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在学习生活中进行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着重加强学生从基础知识转变为教学技能的实践,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应用能力。

在创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加强思政专业和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深化学生在生活中的直观认知学习,同时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色,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学习,同时在知识学习中的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从知识性人才逐渐开始转变为教学技能性人才。
         在创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加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创新教学的内容中,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学习。在创新的教学环节,稳固学生专业化基础的学习,加强实践训练的比重,改革教学方式,深入学情分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通过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议题式等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夯实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为师范生的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发展做出针对性的指导评价,在激励和导向中,加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考核评价,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对于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教育,做出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培养,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阶段性评价,让学生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通过教师的综合性评价的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综合性、针对性指导,并且通过考核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到针对性的教学强化,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要局限在成绩结果的评价,更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评价,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根据多方的综合评价,弥补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学习,实现学生正确的认知完善自我发展。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的形式,根据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的,学生形成对于自我的发展评价。比如在理论学习中,利用学习通平台,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由学生进行互评打分。这样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了解,对所学所思互通有无、彼此借鉴。在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全程录像,同学之间互相点评,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同时讲课同学课后观看录像进行教学反思,以提升个人讲课水平。
         
         五、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
         在思政专业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于学生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U-D-S协同培养模式,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中介连接高校和中小学的优秀师资,组成教学团队,这是打造未来优秀思政课老师的必要教学保障。对于思政专业的师范生,设置双导师制,即高校内学业指导教师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双重导师。在高校内,学业指导教师对师范生在专业领域知识、经典书籍的导读、教育科研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在师范生实习见习学校,中小学优秀教师对师范生在教学技能、班级管理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师范生在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技能两个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在《中学政治教学设计与训练》这门课中,除了高校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实训外,定期邀请优秀中小学教师来校讲课,让学生及时了解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使得师范生在备课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进行学情分析与把握。
         总之,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思政课的环境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作为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后备教师的主要来源,改进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伟. MOOC(慕课)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9(02):8-9.
         [2]王岩, 王静. 信息时代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J]. 中国科技论文, 2019, 014(007):P.I0013-I0014.

备注:课题来源:2020年河北省社科联课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究”(编号为20200502017)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