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渭红
四川省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融合教育的发展,特殊儿童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有所提高。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并有良好品德习惯的学生,这就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提到: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品德,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 然而特殊儿童在品德修养、情感表达、行为规范上的养成和塑造要慢于正常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个体的发展,采用合理的教育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及时的个别化教育,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个案基本信息
小元,12岁,男,唐氏综合征,长期生活在福利院,生活自理能力强,喜欢唱歌跳舞画画。但小元性格孤僻,刚入学时拒绝陌生环境,经常躲在学校楼梯下、滑滑梯内以及偏僻的角落里,不与同学沟通,躲避老师的目光。每次都不愿主动进教室,不愿意参与课堂,对老师的指令充耳不闻。在行为习惯上,他经常将教室门反锁,随便拿同学的东西。
三、个案行为分析
1、沟通方面:不愿意与人沟通,不会分享自己的感受,由于口齿不够清晰,在成长经历中多次被不理解,渐渐对表达沟通失去的兴趣
2、纪律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对陌生环境不适应、抗拒,经常躲在角落是寻求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3、行为方面:福利院生活的孩子在精神和物质上有一定的缺失,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再加上年龄和自身智力发展落后,在你的我的物品归属上没有概念,自控能力差。
四、教育策略与实施
根据个案的情况拟定时间计划,每个阶段1-6个月,结合学生的行为改变调整阶段进度、教学策略。
(一)阶段一:走进学生内心,用关怀打开沟通的心扉
1、等他说不如猜他想
小元刚进入学校,对老师同学都比较陌生,他也非常抗拒主动沟通。例如他有一天肚子疼,眉头都皱在一起,他却不会主动和老师讲,就躲在教室不去上体育课。当老师问他哪里不舒服时,他也不予以回答,直到被问到是不是肚子疼,他才会点一下头。
对于这样的特殊孩子,老师的仔细观察是十分有必要的,他的神情和行为都能如实的反应他内心的想法,等待他来主动表达不如多去猜一猜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多采用你是不是想,你可不可以的句型,以建立点头摇头就能达到的沟通,以促使孩子更愿意表达交流,从而打开用语言沟通的渠道。
2、用爱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抚慰
福利院的孩子较多,小元因为生性孤僻很少被关注,在精神和物质上也无法做到像正常孩子一样被满足。有一次因为小元看见别人合唱团的同学发新鞋,自己却没有,所以有些不开心,当把他叫进办公室问他想不想试一试新鞋子时,他的眼睛突然闪过光,害羞的点点头。帮他把鞋子换上,让他走一走,他的脸上就已笑靥如花。只是因为试了试新鞋子,就能让他有物质上的满足感。
老师经常在生活、学习上进行关心,提醒脱减衣物、多喝水等细小之事。也引导同学和小元分享自己的学习用品和零食,陪读家长给与一定帮助和提醒,让小元逐渐消除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慌,让他体会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感。
3、利用同伴教育,学习规则纪律逐渐适应学校生活
第一次喝果汁,第一次和同学分享蛋糕,很多的第一次让他对这个环境逐渐感兴趣,也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了友谊。而伙伴也是他打开心扉的一个重要渠道,和伙伴一起上课、用餐、游戏,伙伴的行为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让他逐渐在跟从同学、学习同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学校生活规则的认识。
(二)阶段二:发掘特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1、树立劳动榜样,让学生在鼓励中找到自信
小元在生活自理方面能力较好,不仅能自己穿衣、洗脸、上厕所,并且还能完成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简单的劳动。在班级集体教育时,用照片、视频展示他的劳动行为,并在全班夸奖鼓励他,将他树立成同学们的劳动榜样,让他在这一方面中找到自信,也提高对劳动学习的兴趣。
2、培养艺术兴趣,战胜自卑心理
小元喜欢唱歌跳舞,并且肢体协调性、节奏感都很好,他在福利院也经常唱歌和阿姨一起跳广场舞。老师大力培养他这一艺术兴趣,激发他对各学科学习的兴趣。在音乐课多上台展示表演,在其他课程中穿插音乐游戏活动,做到多参与、多表扬、多鼓励。
3、多蹲下来向他请求帮助
小元虽然话不多,但是看到其他同学帮老师发间餐、收作业本时,他都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其实他是想参与,但不善于表达。在培养他的自信心的同时,老师会多向他示弱,多蹲下来和小元沟通,采用“老师这个拿不动,你能不能帮帮我”“教室的地上这么多垃圾,怎么办啊”“做的真好,你真棒”这样的语气,激发他主动表现的欲望,从而在帮助老师后获得成就感。
(三)阶段三:矫正不良行为
1、利用绘本故事认识不良行为
利用集体教学时间,针对问题行为选用适合特殊儿童的绘本故事,例如《小偷波波》《为什么不能偷东西》《我不拿别人东西》,让同学们一起认识随便拿别人东西这一行为是错误的,加强思想品质教育,让小元知道偷拿别人东西是一种可耻行为,随便拿别人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最后采用让特殊孩子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觉得正确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
2、严慈并济,合理正确使用行为矫正技术
针对小元随便翻他人柜子,拿同学东西这一行为,制定行为矫正计划。观察这一行为出现的时间、前因、结果,评估这一行为的功能。由于福利院的很多物品都是公用的,小元的物品归属意识不明确,在拿别人东西后能获得一定物质满足感。在教育他分清你我的同时,严慈并济,不过分苛责也不纵容坏习惯,引导他向良好的榜样学习,知错能改,也利用同学的监督一起帮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
五、个案变化与干预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干预,小元能逐渐开朗,适应学校环境,沟通的次数也逐渐变多,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在生活、学习上,他渐渐有了自信,能自觉遵守课堂秩序,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在课余时间再也不会东躲西藏,他会和同学一起玩皮球、画画、看书,能合理的安排休闲时光。虽然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减少了,但是偶尔还是会忍不住再犯一次。随着一段时间干预后,又有新的行为问题出现,例如随便打开楼道内的灭火器、不经过允许去玩一体机等,所以班主任的教育一直都不会停止,针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就要不断更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发布实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612/t20161213_291722.html2017-11-12
[2]王美玲. 特殊教育学校问题儿童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J]. 甘肃教育, 2017(23):27-27.
[3]翟红立. 智障儿童自信心的培养[J]. 中华少年.科学家, 2016(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