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金秀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252000
摘要:惩罚教育,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方法。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动,传统的惩罚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惩罚教育产生了很多疑问,惩罚就是体罚,教师谈“罚”色变。本文将从目前惩罚教育的常见误区入手,探究惩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惩罚教育措施,使得小学生的惩罚教育朝着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019年底,司法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让惩罚回归大众视野,也标志着“教育戒尺”将重新回到教师手中。
一、惩罚教育的误区
(一)理念过于片面化
近年来“赏识教育”兴起,让不少的家长、教师将“赏识”与“惩罚”对立起来,诸如“表扬比批评好,奖励比惩罚好”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就使得教师在上课中和班级管理中不敢有任何与赏识相对立的行为,他们不敢对学生加以否定,只能牢牢被圈在“赏识教育”的笼中。这些所谓的“教育不能容忍惩罚”、“杜绝惩罚教育”的观念是片面的,这些观念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教育阻力,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目的浅层化
不少教育者对于“惩罚教育”的目的还不够清晰,有些教师在采用惩罚教育时往往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对“惩罚教育”的目的作用认识并不全面,朴素地认为惩罚教育就是当学生犯错就该惩罚、惩罚过后学生就会不再犯如此错误,同时惩罚也能够体现教师的权威,这些误区都使得惩罚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
二、惩罚的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学校的良好秩序便是重中之重,由此学校制定了许多的纪律和规定来为此保驾护航。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差,导致很多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甚至不知道纪律这个词,没有基本的集体主义观,并且最重要的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并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小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违反纪律,破坏校规、校纪。 此时,如果再不进行有效的惩罚,会破坏学校的教学使之无法正常进行。如果我们用合理的惩罚进行教育,会持续维持班级和学校的纪律,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受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想意识还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差。教师在学生做错事的时候就要进行适当的惩罚,让学生意识到做事有对错,明白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学会做事之前考虑后果,面对错误,要想办法弥补自己的过错,并逐渐建立自己的责任心。在小学生这个是非观念确立的关键时期,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负责任的态度,并且要让学生懂得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想办法改正自己的错误, 弥补自己的过失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学生。
三、惩罚在小学生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对一名用砖头砸向同学的男生采用四块糖的教育方式之所以成为经典案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惩戒方式给学生以尊重、理解和信任,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立足于人的惩戒。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核心。不管是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教育方式的使用,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服务人为中心。教育惩罚更当如此,惩罚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另一种特殊情况,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惩罚手段,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来看待,惩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
(二)公平公正原则
公正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人平等,二是依据客观事实执行相应的惩罚,首先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成绩、家庭等方面的因素而有“特权学生”每位学生犯错误都要依照规定接受相应的惩罚,做到每位学生“同过同罚”,若教师在惩罚的执行过程中,对于某些学生的惩罚失去公平性,这样便是教育的不公平,就会受到反面的效果,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失去对规则的信任。其次教师必须要依定学生的行为,客观、公正给予恰当的惩罚。只有公平、公正的惩罚才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将功补过原则
实施惩罚教育的另一重要原则与方法就是“将功补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给出一定的惩罚教育效果,又让学生知晓自己的过失及后果。具体来说当学生随地乱扔垃圾时,可以惩罚他打扫卫生一周;当他不按时上交作业时,让他收发作业一周。在这种将功补过的惩罚中学生也能设身处地的理解自己的过错,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弥补他曾犯的错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实施惩罚时,给犯错学生提供一个可选的方法,来获得与犯错行为相反的积极的强化行为。
四、惩罚在小学生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惩罚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而不是让他们受到肉体和精神的伤害。在惩罚时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的规律。切实有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受益匪浅;而粗暴的惩罚,往往使学生自尊心受损,产生逆反心理。总体来说在惩罚时尊重是第一位的。对于学生错误的原因要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达到的目标和可弥补的方案。教师首先就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做到在日常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掌握教育惩罚的技巧、方法
惩罚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等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要灵活选用各种方法,常用的方式主要有常规式惩罚、劳动惩罚法、自然惩罚法以及冷处理惩罚法。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及心理脆弱的孩子,太强烈的惩罚是要不得的,他们心里脆弱承受能力差但又能比较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冷处理的方法会更适合,而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就不应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总体来说就是要因时、因事、因人而惩,选用的惩罚方法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具体分析,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形成合力
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全方位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教育环境。这就对老师和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老师要牢记自己的教育初心,不断学习,虚心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素质和教育的能力,对每位孩子因材施教,不可一视同仁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以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同时,家长要能多多理解和信任老师。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应放开手,不断配合老师,相信老师,通过有效合理的惩罚才会让孩子更加有益的成长。最后惩罚的合理运用离不开学校、社会的共同监督,在学校内要制定一些细则,加大对教师的培训,不仅约束学生的行为,更是让教师可以根据细则来进行相应的奖惩。在社会上要建立一些监督机制,让教育惩罚在蓝天下开展。
参考文献
【1】韩广军.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学周刊,2014(15): 114-115.
【2】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0-23.
【3】蒋鹏飞.对当前中小学生实施鼓励教育和惩罚教育的边界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郭佳. 论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郭小燕. 小学道德教育中奖惩手段的道德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6】洪雨. 论学校教育中惩罚的规范化[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9(10):1-4.
【7】刘信阳. 洛克教育惩罚思想及对当今学校教育惩罚的启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