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推进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郑敏
[导读] 核心素养是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面对世界的内在依据

         郑敏
         重庆市江津区向阳小学校   402260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面对世界的内在依据,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推而广之,个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石,在这一培育大局中,教育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需要特别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推进展开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 小学教育
         核心素养的培育,正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过程。在教育中,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自主发展的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开拓,这些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初等教育尤其具有关键性地位。下面,笔者将就核心素养的这三个表现,谈谈如何有效推进小学阶段整本书的阅读。
         1、万丈高楼先筑基——文化基础   
         我们常把学习的过程比喻成搭房子,地基不牢,大厦将倾。阅读也是一项学习活动,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把阅读仅仅当做是一时的娱乐和任务,而要力图从中收获学习方法和知识,疏通文意、积极思考,从中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意图、情感深度,进而塑造自身地判断能力和价值标准,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文化是一个人的气质和灵魂,更是我们得以进一步探索、发现、学习、提升的基础。阅读整本书籍同样是在感受作者的气质和灵魂,因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进而打好文化基础,是和整本书、和作者、和自己深入“谈话”的应有之义。
         阅读方面,关键的文化基础就在阅读二字。一是博阅群书,要在能力所及范围内,结合自身情况,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在针对某一书目阅读是,重点了解相关文本、背景知识。拿《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篇文本阅读指导来看,老师在引导学生们自主阅读之前,首先要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内容梗概及作者,并知道同一本书有不同的版本,教师可给出相关选择意见;更进一步,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报刊书籍、询问谈话等形式,丰富自己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对文化传承德真情实感;学生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扩充,还要注意科学的思维精神的培养,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筛选、鉴别,从而正本清源,不至于被过多零散的知识束缚,事与愿违。二是要重视一个“读”字,“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阅读最后要落在“读”上,学生小时都有过父母讲床头故事的经历,通过聆听可以获得更生动、深刻的记忆,阅读同样是如此。很多学生觉得阅读枯燥,看不下去,那就可以指导他们换种方式,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于自己觉得重要和感兴趣的桥段,自然将它朗读出来。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自信和表现力,又能帮助加强记忆。

读,同样也是学生的一种基础能力。
         2、海阔天空凭鱼跃——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教育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和能力。由此在不断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发掘自身潜力,可以说,自主发展是开拓学生自身发展乃至教育发展变革的关键路径。为此,学生需要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健康生活。在阅读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学生立足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阅读的途径、资源与日俱增,这就给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绝佳的契机。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就《威尼斯之夜》这一篇目阅读指导为例,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有关威尼斯的信息,用图文、音乐将学生导入到浪漫的情境之中。结合引导学生进入网络中的“资料室”,让学生初步了解到相关资料的查阅方式,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览之后,适时引发他们自主质疑。问题尽可能丰富多样、层次不拘。在教师进行初步讲解和筛选之后,由教师整理并提出主干问题:如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2、威尼斯人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再度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同学们在阅读时不仅有足够的自由思考空间、还能对限定的问题给出回答,由浅入深,又面到点,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精细化发展。
         3、决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检验和呈现方式,包括社会认知、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文学著作的灵感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及合理的虚构想象。我们在阅读这些书目不仅仅在于对文本的把握和思考,更重要的一重价值就在于,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获得了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一些认识,或者增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自身增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具体能力的训练以及个人的自主努力,更重要的是离不开社会性阅读环境的创设。推动学生个人整本书阅读的进程,离不开社会崇文风气的塑造,离不开国家、家庭、学校对阅读活动的支持。就教师的教学而言,要懂得通过学校联络更多社会力量,首先是对同学们普及一些阅读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动态;积极开展图书角、图书日、流动书摊等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去往学校以外的图书馆对小学生进行入馆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图书捐赠和远程图书共享活动,甚至通过结交笔友、网络书房等途径寻找阅读最有效、最可行、最易坚持的方式。进而开拓学生视野,在社会大环境中找到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丁兰.绘本阅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 [J],观察与思考,(2017)15-0024-01
2、孟令山.阅读能力是学生成长的双翼[J], 信息教研周刊,(2013)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