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韦佳亨
[导读]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在“教”与“学”这两种基本行为中展开的
         韦佳亨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县古文乡中心小学  530807
         摘要: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在“教”与“学”这两种基本行为中展开的,这两种行为有共同的目标指向——教学目标,而这种行为的对象即是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才能在课中机智地活用预设、从而收获生成,构建演绎精彩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预设? 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收到教学效果,体现学生的生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做好课前准备,充分预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把握学习重点、难点,从而达成有效生成。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述:“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钻研教材  精心预设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四个方面是互相促进的,教学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在实现学段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教师要钻研教材,明确总体目标,为“预设”做好准备。
         (二)全面分析学情
           教师可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通过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解。如学生已经具备了那些学习新知所必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例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我从任教的3(1)班获得的学情,是学生对理解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有点困难。在3(2)班的教学中及时调整预案,先教学0.6+0.8,再补充0.6+0.82该怎样计算,让几位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出现了这两种情况:  
         0.6    和   0.6    
         + 0.82        + 0.8 2     
  通过让学生自己辩析,从而明白了对齐小数点是为了相同数位对齐。再追问10+2. 5你会计算吗?在精心的预设下,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得更扎实。
         (三)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因此,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必须提前做好“预案”,努力构建弹性教学方案。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

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并非全由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其自身感悟与体验的结果。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采取分层目标的模式,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设计相应水平的问题。要强调小组学习的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一)、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是奇妙的。他们对于教师的讲解也会产生许多奇怪的想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打破常规模式,应顺势而为,灵活机动的开展课堂教学。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 。“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此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 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学生的错误资源是不可缺少的生成性因素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 教学二度设计。生成的课堂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并不是“知道”。因此,不能只把浓缩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要把知识展开,千方百计让他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暴露其反思过程,特别是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否定。如教学《求平均数》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植树节那天,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共植树25棵,第三小组和第四小组共植23棵,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25+23)÷2和(25+23)÷4让他们自己评价,列第一种的同学自我否定,因为总数和份数不对应。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建构教学方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燕 精心预设,高效生成——例说小学数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智库时代》 2017年 第11期  
2.陈宏 架起智慧的桥梁——论小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时代》 2019年 第28期  
3.李玉平 小学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合理把握思考《名师在线》 2020年 第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