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佐文
湖南省浏阳市第二中学 湖南省浏阳市 410312
摘要:孝心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支撑。孝心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流于形式。学校、家庭、社会要因时因地因人因材区别对待,方法不同,手段不同,引导不同,“心孝”才能真正体现,“行孝”才能真正升华。充分考虑学生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个性不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对他们要充分的尊重、严格、热爱、理解、信任。
关键词:孝心教育、方式、手段、引导、年龄、性格、成长环境
坚定“四个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主席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孝”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哺育和繁衍代代华夏子孙。自古就有“入则孝 出则悌”之说。时下,全国有不少中小学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人文教育,譬如“爱心教育”、“ 孝心教育”等等,真的是形式不一,花样百出。特别是“孝心教育”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什么帮父母洗脚的孝心作业啦,什么抱鸡蛋体会母亲生育的艰辛啦,什么让学生打工感受父母养家的不易啦……这种形式多样,“色彩缤纷”的所谓“特色教育”,我认为要慎重对待,认真思考,毋庸置疑,“孝心教育”确实是教育的一个切入点,着力点。但学校和老师对我们的学生再进行孝心教育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统一”,不能一哄而起的。一定要冷静思考,区别对待,孝心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流于形式。这样才能唤醒每个孩子的“孝”心,激起每个孩子的“孝”行,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在此,本人想斗胆发表自己的拙见。
一、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孝心教育方式要不同。一个六岁的幼儿对“孝”是懵懂无知的;一个初中生对“孝”是有了一定的意识,有了一定的认识的;而一个高中生对“孝”的体会和感受应该是比较深刻的。要让他们体悟理解“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的道理。因此,年龄、文化程度、人生阅历不同的学生对“孝”的认识和体会也不同。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对父母“言有礼”即可。也就是说,一个小学生在父母长辈面前说话有礼,举止得体就已经足够了。我尤为深刻的记得在读小学时,那简洁明了而又意蕴丰富的“五讲四美”(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让我铭记至今。现在想起来,那真的是如沐春风,如吸甘露,如饮醍醐。初中生则要重在 “行有礼”的引导和熏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帮父母洗衣做饭,了解父母的担忧等等。他们有能力也能接受这样的孝心教育方式,更要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紧密地融入到实践当中去。而对于高中生来讲应重在“行有礼”的深化教育。学习之余帮助父母洗衣做饭;假期期间帮助父母插秧搬禾;休息期间与父母谈心交流。
这就是“心孝”与“行孝”的结合,这就是“心孝”的体现,“行孝”的升华。正如孔子所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二、成长的环境不同,孝心教育手段要不同。一个成长于贫困之家,生活于农村的孩子,对父母的辛酸和劳苦感受深刻。对父母行孝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一个成长于富裕家庭,生活于城市的孩子对父母的付出和艰辛相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之家的孩子来说,认识是相对片面浅薄的。因此,对于前者稍加鼓励和引导就能起到预想的效果,而对于后者的引导和教育力度,教育难度显然就大些。所以,对这些学生就应该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关注父母的衣食住行、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劳动强度等等。《弟子规》中所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才能让孩子关注父母,关心父母,关爱父母。在一系列的“关注”中让父母为孩子和家庭流淌的心血、汗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紧紧地扎根在心里。“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种“孝文化”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后,“孝之爱、孝之诚、孝之行”就会从“孝”的心中缓缓蔓溢而出。同时要积极地通过言行告诉学生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古人所言:“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三、性格不同,个性有别,孝心教育的引导要不同。具有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等不良品质的学生。一般来说,是缺乏家庭责任感,更是缺少对父母的爱心和孝心的,性格粗暴,脾气古怪,少言寡语,行为偏激的孩子,对孝的认识可能是简单的,表达,笑的方式可能是粗鲁地,对孝的接受,可能是被动的消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抵触的。对这类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总之,对这样的学生要耐心,要慈心,要爱心。孝心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正如培根说:“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坚韧是伟大的气质。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灵魂。”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而曾子也曾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因此,对他们要充分的尊重、严格、热爱、理解、信任。而性格柔和,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勤奋好学,举止大方的孩子,对孝的认识和表现可能是主动的,积极的,外露的,细腻的。对这类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暗示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 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效。所以,孝心教育应该根据孩子性格和心境的不同进行“孝”的区别教育。尤其是在全国抗“疫”过程中,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他人,这是一种大爱大孝,应该用这种高境界的“孝”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百善孝为先,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世界上最真实的爱是“孝爱”,最诚挚的心是“孝心”,最纯洁的花是“孝花”,而要每个孩子把孝心培植,使孝爱流放,让孝花绽放,进行孝心教育时,学校、家庭、社会要因时因地因人因材区别对待!只有培养出懂孝,爱孝,行孝的学生,才是培养出真人。因为,一个孝顺的人,才会是一个洒脱乐观,勇于进取的人;一个孝顺的人,才会是一个充满善良,值得托付的人;一个孝顺的人,才会积极追求,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论语·学而第一》
《三国志·魏书》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离娄上》
《增广贤文》
《大学》
《孝经》
《省心录》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