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低段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体系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柏淑君
[导读] 本文一方面从课程方法论和课程标准出发,把学生阅读面、阅读量、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等通盘考虑

         柏淑君
         (重庆市沙坪坝区上桥南开小学  重庆  沙坪坝   400037)

         摘要:本文一方面从课程方法论和课程标准出发,把学生阅读面、阅读量、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等通盘考虑,建立明晰的多维度阅读评价体系;一方面从利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用评价推动学生阅读的激情。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评价标准;小学语文;低段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成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越来越意识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多指向中学或小学高段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策略,相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评价研究比较匮乏。本文结合课程方法论和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低段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模式。希望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建立明晰的多维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
         从课程方法论和课标出发,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分为阅读量和阅读面的评价,它从整体上规定了小学各个阶段应该阅读的内容和数量;在中观层面,“整本书阅读”分为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态度的评价;它规定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中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及情感态度三方面应该达到的质量水平。在微观层面,“整本书阅读”目标是“读懂一本书”,它是对学生阅读具体某本书的要求。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体系。
         (一)宏观层面:阅读面和阅读量的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将其表述为“增加阅读量”和“扩大阅读面”。课标对各学段阅读量的要求由低到高逐渐递增,小学一二三学段分别为5万字、40万字和100万字。阅读面的目标体现在《标准》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包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有故事、童话、中外童谣、寓言、散文作品、儿童诗歌、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和长篇文学名著等。
         (二)中观层面: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态度的评价
         根据课标所呈现出的每个年段的阅读评价标准,本文从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建构每本书的评价标准,立体地评价学生。
         1.阅读能力的评价
         阅读能力可以从阅读理解、阅读评价、阅读运用三方面的能力入手,以第一学段的阅读能力评价为例:第一阅读理解方面,以“能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能猜读图画书”,“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了解书中词句的意思”为评价标准。第二阅读评价方面,以“读书交流中表现出对书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评价标准。第三阅读运用方面,以“阅读分享时,主动运用阅读书中的内容”为评价标准。


2.阅读方法的评价
         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包括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阅读方式可分为朗读、诵读、默读、概读、略读、精读,阅读策略有认读策略、积累策略、理解策略。以“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读音准确地朗读一个故事”,“能默读一个自然段”,“能通过略读或浏览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为评价标准。阅读策略方面以“能借助拼音阅读”,“能借助插图进行想象性阅读”,“能借助插图进行想象性阅读”,“能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为评价标准。
         3.阅读情感态度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
惯,在低年级尤其重要”。除了强调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课标也强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即精神成长。阅读兴趣方面的评价标准是:“喜爱图书,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喜欢阅读”,“经常能被故事书里的图画、内容等因素吸引”,“爱护图书的习惯,给新书包书皮”。阅读习惯方面的评价标准是:“边读边想象的习惯,在读书过程中会偶尔停下来想象故事情节”,“科学阅读的习惯,比如不歪头或躺着看书,不走路看书,不在晃动的车船里看书”,“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至少10分钟”阅读态度方面的评价标准是:“在交流分享中表现出向往故事书中美好的神奇或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自然和生命”。

         (三)微观层面:具体某本书的评价
         微观层面上“整本书阅读”质量目标就是具体阅读某本书的目标。由于每本书的体裁、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但从总体的角度,我们认为读某本书最基本的目标是读懂这本书,读懂一本书的具体表现为:1.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复述读过或听过的内容;2.能说清楚这本书在说谁,说了什么;3.能够理解、解释这本书所表达的主题;4.能够看到文学作品和所处文化语境的关系;5.能够将阅读的材料用于交流及写作等。
         在小学各个阶段阅读一本书的目标应该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小学第一个阶段侧重阅读积累和感受,第二个阶段侧重阅读理解和欣赏,第三个阶段侧重阅读评价与运用。
         二、多样的评价形式,让阅读评价充满趣味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需要我们改变传统评价体系,既要将过程性评价、终结评价相结合,又要将课程评价话语与学生评价话语相结合。教师要基于整本书阅读设计评价内容,既包括书面层面的评价,又包括实践性评价。既有个人评价,也有同伴、老师、家长的评价。
         低段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读书积分比赛、收集阅读档案袋、书香小队评比、健全各种奖励制度、讲故事大赛、读书分享会等过程性评价,少用书面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时,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在明确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应该创新评价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李怀源.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2]王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段昱宏.浅谈小学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J].新课程(小学),2018(04).
[4]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