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为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2)
摘要:对于中考落榜后进入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而言,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依靠多媒体、创设情境、运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等教学手段,虽然可以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但是治标难治本,效果往往有限,而且不容易持久。作者认为治本的方法应该是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从而产生内在和持久的动力。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阐述了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为中心,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从而产生内在的和持久的动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主体地位;获得感;文本兴趣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人人都知道培养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可是对于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而中考又落榜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如果认为仅通过外在的教学手法的调整就可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也未免太一厢情愿了。
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舍得把演员的戏份充分还给学生,不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身体验获得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也正是实践了这样的理念,在中学教学时,我所教两个班的语文中考人均分才能够获得比平行班级高出20分和17分的成绩;在2013年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语言文字规范化竞赛中,指导机械代表队以均分高出其他代表队16分至40分的成绩获第一名。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技工院校语文课,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时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者。学生的基础本来就不扎实,这样教学反而更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纪律问题,如此,更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责任心较强的老师,会认真备课,用心准备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等等方法教学,确实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愿意听课的学生多了,学生对老师也有了好感,但是效果往往有限,而且不容易持久。
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为中心
那么如何做才能从根子上产生效果并且持久呢?笔者认为,技工院校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在选取学习篇目上不必追求高大上,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靠船下篙。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地运用启发式,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为中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努力从文本中体味语文的魅力,不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身体验获得感,然后再辅之以其他的教学手法。
教授知识,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教师应更多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教给学生学法、指导学生学法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三者,应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中心,虽然这是最困难的,但这才是真正最有效的。
(一)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语文是重要和实用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诸多课程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课程,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的过程就应该是亲身参与、不断训练的过程。语文课这场戏是由学生演员来演的,导演不能代替演员,而演员却可以主动跟导演和其他演员商量如何演戏。语文课学习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备课、分析讲解、出题、批改、评价指导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不能做被动接受者。如果同学们能全程把握学习各环节的主动权,就一定会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成绩。
(二)认真做好组织教学工作。课前认真检查出勤和手机入袋等情况,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告知所有同学:课堂上如果有同学讲错了,老师绝不批评!因此要放心大胆地大声讲。讲错了,老师和同学会帮你纠正,在这不断纠错的过程中,你的能力不知不觉就会得到提升。讲台不仅是老师的,也会随时交给同学,让所有同学都做好随时登台讲解的准备。组织教学的工作做好了,课堂上大家都能积极参与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呢?这就要针对不同文体、不同知识点,采取相应的对策。
1.比如在学习现代文《荷塘月色》时,在初读感知环节,可引导学生讨论:本文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在讨论和辩论中适时提示:课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中有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何写这些文句?通过对这些文句的探讨,让学生明白:要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还必须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原来,本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而写作本文的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实行独裁统治,黑暗与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先生处于苦闷彷徨中。如此,就不难理解,尽管观赏的是月夜荷塘美景,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喜悦,又有淡淡的忧愁。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明白:读一篇文章之前,要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这对准确理解文章主题很有帮助。
在划分课文段落层次阶段,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先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再细致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最后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课文段落层次的讨论和分析,要让学生明白:划分段落层次,其目的实际是了解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从而学习写作文章的思路。
学习现代文《故都的秋》时,可以发动学生认真讨论:作者在江南时总能想起故都的名胜古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可是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对故都的名胜古迹竟然一处都没有写,而着力去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景象,这是为什么?
通过讨论,启发学生:作者写作本文,就是要突出故都的“清”“静”“悲凉”,而如果写了人来人往、热闹异常的故都的名胜古迹,就有损文章主题了。教师自然地引导到文章选材这方面来。要让学生明白:材料是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的,要想准确表达中心,就必须选择那些最能表达文章主题的材料。而跟主题无关的或有损主题的材料都不能写。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到这些收获并且不断积累时,他就容易逐步对文本产生兴趣。
2.学习文言课文时,不能贪多求快,更要从基础的知识点抓起。
比如“唐宋八大家”这个知识点,就可以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问:他们是哪方面的“大家”?这时,可以给学生先挖个坑:是八大小说家?八大戏剧家?聪明的学生可能会想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个中华文化发展史的知识点来,教师这时应好好鼓励,并且引导学生:“唐宋八大家”是就散文这方面说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唐宋八大散文家。第二问:是哪八大家?学生往往会先说苏轼等名气大的,然后再七拼八凑。这正暴露了学生以前学法方面的问题。教师这时可引导学生边讨论边排序:既是唐、宋八大家,按时代先后顺序,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是否应排在前面?宋代的六人中,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否应排在首位?中国是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度,“三苏”里虽然苏轼的名气比较大,但是把他排在他父亲苏洵前面的话,一般人不容易接受吧?如此,比较合理的排序就出来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虽然排序的说法并非唯一,但是通过这样的讨论和排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就容易有获得感。
如果学生学习知识点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学有所获,也自然会逐步对文本产生兴趣。在这同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要想方设法将所学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并经常实际运用,这样才能学得扎实。
由于学生对文言词汇掌握得不够扎实,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文言语句的翻译任务可以先交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的讲解可分三步:一读、二释、三译。所谓一读,即第一步,朗读要翻译的整句话;二释,第二步,解释这句话中的重点和难点字词;三译,第三步,翻译整句话。
学生每翻译一大句,同学和老师都及时评判和鼓励。解释或翻译错了,就及时帮助纠正;思维受阻了,也要耐心启发引导。
实践证明,只要持续地训练,学生学习文言文就不会那么畏难了,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文言文会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3.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一定要及时当堂检测,及时指导学生整理错题集。
开始检测时不必贪多求全,可以先从文章的作者作品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和字词的音、形、义这些基础知识训练起,然后再循序渐进。检测结果及时跟学生见面并指导学生及时整理错题集。还可以指导学生互相出题、答题,指导学生批改、讲评,努力让学生从实践中体悟答题的标准和要求。
在单元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过后,尽可能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分析讲解。比如分析讲解一般选择题时,可以让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审题的过程;第二步,说出自己选择的答案;第三步,分析选取某一项的理由和不选其他项的原因。
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苗圃 逮捕 ?哺育 ?铺面? 相辅相成
B.侥幸 ?皎洁? 缴纳 ?蹊跷? 矫枉过正
C.仿效 ?旋转? 旖旎 ?旅行? 防微杜渐
D.机械 ?告诫 ?押解? 拮据? 心存芥蒂
分析本题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语言。比如,第一步先说:第几大题第几小题题目要求我们选取的是“符合某条件”的一项(“条件”方面的关键词最好不用原话说,尽量换用其他不同的说法,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而不符合“某条件”的就都不能选;第二步,我选的是某一项;第三步,先分析选取某一项的理由(先读出这一项内容,后判断何处符合题意,再下选择的结论),再逐一分析不选另三项的原因(依次先读出这一项内容,后判断何处不符合题意,再下不选择的结论)。
分析示例:(1)第一大题第1小题题目要求我们选取的是加点的字的读音每一个都不相同的一组,而加点的字的读音只要有相同的就都不能选;(2)我选的是C组;(3)C组,仿效、旋转、旖旎、旅行、防微杜渐,五个加点的字的读音都不一样,符合题意,所以就选C组。
A组,苗圃、逮捕、哺育、铺面、相辅相成,其中第二和第三个加点的字都读bǔ,有两个相同,所以不选;
B组,侥幸、皎洁、缴纳、蹊跷、矫枉过正,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个加点的字都读jiǎo,有四个相同,所以不选;
D组,机械、告诫、押解、拮据、心存芥蒂,其中第二、第三和第五个加点的字都读jiè,有三个相同,所以不选。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每当心情不佳的时候,我常常努力地____着,但末了总还是要发一通脾气。
(2)要查清国有企业目前财务状况,防止个别企业和个人借改革之机大肆____国有财产。
(3)我们要让世界了解中关村,进一步____与各国IT业的交流渠道,以便取长补短。
A.克制 侵蚀 开拓 B.克服 侵吞 拓宽
C.克服 侵蚀 开拓 D.克制 侵吞 拓宽
分析本题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比如,第一步先说:第几大题第几小题题目是考查我们对同义词的辨析的,其中第一组同义词是“克制和克服”,然后讲清它们词义的区别和使用习惯的不同,对照第一句,自然选“克制”这个词最恰当;第二步和第三步以此类推。
分析示例:第一大题第2小题题目是考查我们对同义词的辨析的,其中第一组同义词是“克制和克服”。克制,控制、抑制的意思,常用于情感方面,它强调有条件去做而强制自己不去做。克服,用意志和力量去战胜、制伏。而“克服”常常与“困难”配对使用,如“克服”什么什么“困难”。对照第一句,自然选“克制”这个词最恰当。
第二组同义词是“侵蚀和侵吞”。侵蚀:⑴逐渐侵害使受消耗或损害;⑵暗中一点一点地逐渐侵占。侵吞,非法占有公物或他人之物。“侵蚀”强调暗中、一点一点、逐渐,而“侵吞”不仅没有这些限制,反而突出非法占有的胃口大。对照第二句,选“侵吞”这个词最恰当,而且还有“大肆”这个词与之相印证。
第三组同义词是“开拓和拓宽”。开拓,侧重强调“从无到有”;而拓宽,则强调“从窄到宽”。对照第三句,自然选“拓宽”这个词最恰当。由此可见,选择D项最合适。
如果能让学生这样反复训练,养成良好习惯,那么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审题能力、答题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缓解马虎的毛病。
(四)拓展训练,努力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形式多种多样。
从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比如交通道路上的警示语、社区里的文明用语、校园里励志性的宣传标语等,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来揣摩品味,并推荐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逐渐体验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比如同学们可以捐出一些有益书籍建成班级图书角让大家互相借阅,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增加阅读量;利用早读课或课前几分钟开展短小的语文活动,比如早读课听《晨读经典》,课前几分钟做简短的演讲,读一首小诗,讨论一则新闻等等,经常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推行第二课堂的读报课、时事辩论课、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写作竞赛、主题班会、专题晚会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我们应该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从而产生内在动力,并努力促成良性循环。当然,要想改变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它不是平常所说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是要具体指导学法,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肯定会有多次的反复,它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我们应有效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和教育机会,创造性地利用好课内的和课外的文本,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不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
[2]李吉林.情感教学实验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第21页.
[3]王荣生.《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J].语文学习,2005(6).
相关资料:
单位 姓名 邮编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沈大为,224002
收刊地址 收刊人 电话号码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五星街道盐南新村4区9号楼406,沈大为15261989633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 ),性别,民族,籍贯(省市),最高学历,职称,研究方向。
沈大为(196401-),男,汉族,江苏盐城,本科,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和语文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