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杨贤春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核心宗旨

         杨贤春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兴隆中学  419200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核心宗旨,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生活以及实践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将这些培养的要素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基于此,以下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学生们的思想天马行空,他们具备了许多成年人所没有的创造力、思想力,他们对待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具有新意的。对待历史事件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性格爱好产生的.学生们对历史知识越熟练,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越完善,才能对历史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一、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导图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发散思维时具备充足的理论依据,思维导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发散思维时具有条理性。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既可以保证学生思考的正确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基督教的兴起、教义及相关节日习俗,欧洲的封建制度,王权与教权两种权力体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如在学习基督教的兴起时,学生需要探究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并建立思维导图。有的学生从社会因素分析,认为由于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导致百姓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的神,并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的兴起进行类比。有的学生则是从政治原因进行分析,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基督教得到发展的机会,并且获得许多皇族与贵族的支持。有的学生是从基督教的教义进行分析,因为基督教提出只有信教才可以进入天国,这种教义促进了基督教的迅速扩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建立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问题,促进了学生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促进了学生历史认知的全面性。学生在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交流互动,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最终促进了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二、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
         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推动历史教学的原动力。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要熟记,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规划课堂教学步骤以及活动。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多媒体教学在我们课堂中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多媒体的画面感更容易吸引学生,学生能更直观、更感兴趣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教师要在课件制作上多下功夫,多花心思,把教学内容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的方式在课件中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相应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例如,在“民族团结”这一课的教学中,初二的学生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为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等教学重点。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西部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状况、国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后民族共同繁荣大发展的政策、实行西部大开发以后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生活便利等。可以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和感受民族团结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爱国的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查找为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以及祖国的统一所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提升学生探究欲望,从而提升历史学习兴趣。
三、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主张课堂教育以学生为主,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过程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在《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中,老师们布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去了解南方经济的进步并借助多种方式搜集详细的资料,让学生们对南方经济发展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从收集到的资料中解答老师们遗留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让每个小组的结论都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并进行无记名投票,找出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完善总结,同时为学生们展示中国的地图,找到南北方的分界线,为学生普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探究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以上的环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并且学生们也创造出自己的作品,获得了自豪感、成就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最重要的任务。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生活和实践创新,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教学中,采取科学的措施,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淑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13):61-62.
[2]袁增冰.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智慧,2019(01):140.
[3]郭安德.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0):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