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刍探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刘素艳
[导读] 阅读能力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刘素艳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官地寄宿制小学,内蒙古 赤峰025250)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材料的积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帮助开拓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涵养人的素养,让阅读能力长期如同好友一般陪伴在学生的身边。所谓,“开卷有益”正是如此。故而,立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部分问题,以及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本文展开了几点阅读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探讨,其中不足之处,还请同仁修正与完善。
         关键词: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学会学习”是现代时代背景下,衡量人才的新尺度、新标准。因为在现代以及未来时代,人们对于“文盲”有了新的理解,它并不再单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泛指不会学习的人。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成就自己,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实现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其个人能力和素养的新的腾飞。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起来,建立学生阅读思维,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以及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以下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几点粗浅的策略分析,希望可以给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一、重视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教学相互结合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于“阅读教学”曾明确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张,其一,教师要重视课内的课文讲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做语文阅读学习的主人;其二,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这其中还不包括课外的阅读材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知晓,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强化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优化小学语文课内、课外阅读教学整个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内与课外教学的衔接。比如,在教学指导课内同类型的童话故事,如《狐狸分奶酪》、《小蝌蚪找妈妈》、《灰姑娘》以及《在牛肚子里旅行》时,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一些知识和道理,比如,狐狸分奶酪的故事,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的队友,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让别有用心的人有可乘之机。
         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同类型的课外童话故事,如《爱哭的小猫》、《小豹子后悔了》以及《猴子和大象的故事》等故事,这些故事都涵盖了不同的育人理念,比如,有宣传诚实守信的,有宣传珍惜友情的,还有宣传乐于助人的等等。主题不同,但教育中渗透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一样的。由此,达到课内和课外阅读教学相互结合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问题铺路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如果小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对于知识理解不够透彻,那么,就会随之形成“蝴蝶效应”,将这种负面的影响直接拓展和延伸到口语教学、诗词赏析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更有甚者更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降低,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阅读教学倍加重视。
         传统的阅读教学之所以毫无趣味性,让人倍感枯燥,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当导致,基于此,个人建议,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以“问题铺路”的方式,让学生根据问题,到教材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按图索骥”的基本能力,发散学生的多样思维,拓展和延伸语文教学的价值。

比如,在教学指导《将相和》一课时,可以设计:(1)本篇课文选自何处?(2)本课的主人公是谁?你对主人公有哪些了解?(3)本课有哪些生字、生词?(4)本课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通过设计这四个问题,让学生大致清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学生会根据问题自己到教材或者是网络上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铸就伟大的家国情怀。
         三、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形成自主习惯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朝三暮四”式的阅读学习,是无法达到预定的阅读学习目的的,唯有持之以恒的坚持阅读,每天完成一点点,在每日的坚持中,才能看出阅读学习的有效成果。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上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比如,阅读时,遇到了陌生的汉字和词语怎么办?遇到了不理解的整句话怎么办?遇到了精美的词句怎么办?等等。这些情况,教师都可以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比如,时常将工具书放在身上,及时向周围的同学和父母请教,再如,建立一个抄录册,将优美的词句,抄写在抄写册中,一个人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品味其中的写作精美之处,长期坚持,阅读习惯自然形成。
         四、倡导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结合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二者是分不开的,盲目的强调任何一方的教学启发,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教师可以构建读写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仿写、续写和扩写,让学生把握住读写教学的有力时机,实现读写能力的迁移。比如,在教学指导完《守株待兔》这个古文后,学生懂得了不要以逸待劳,坐吃山空的道理,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续写,组织课文续写比赛,看哪位同学提交上的作文合情合理,又富有教育意义;比如,有的学生续写到,“农夫等了很长的时间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然后,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果树,但是,由于他的土地是沙地,所以,果树都没有办法成活,之后他请教了这里的老农,改换成为种植西瓜,结果获得了丰收。”,笔者认为,这样的故事就非常符合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视角,也向其他学生传递了正向的能量,故将这位同学的作文张贴在了班级的墙面上。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组织,其一,朗读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其二,分享摘抄的美词妙句,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其三,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每个学期坚持如此,学生的阅读视野自然会日益开阔和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五、家校合作,建立统一监督机制
         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受到什么样的熏陶,其行为和意识也会随着环境而改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构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教育统一战线,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做家庭教育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深入家庭环境做调查和取证,看学生每天回到家中后是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进行自主阅读学习的,进而给父母提出合理的改善性建议,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网络教育和管理的优势,在网路平台上和学生父母进行沟通,在教师和学生父母的合作之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家长的言传身教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家长能够在空闲时间放下手机拿起书籍,那么子女也会自然而然形成养成良好的课后阅读习惯。此外,家长朋友还可以抽空陪同学生到附近的图书馆、青少年宫进行阅读学习,更可以就某个图书章节和孩子展开简要分析,如此,也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希望看到每位学生坐井观天、一叶障目,而是希望学生多学、多看、多思考、多摘抄、多总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以读带动学生听、说、写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就此爱上阅读,将朗读视为一种休闲、一种娱乐,徜徉在浩瀚的书海,让书成为他们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高婷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J].林区教学,2020(08).
         [2]薛娟娟.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