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湖北省钟祥市冷水镇初级中学 431921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开启了解传统文化的钥匙,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人文性,在当前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都是其课内阅读的重点内容,与现代文阅读一样,都需要学生对阅读方法加以重点掌握。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有效性
引言
古典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传承和革新的载体,值得我们重视。从经典中来,到经典中去,新一代的中华民族的“希望”必须深入经典文学作品,从中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窗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是必要的,教师要锐意革新,以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质量为己任。
一、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授课方法单一
传统的语文文言文阅读授课模式中,语文教师依靠范读、翻译、以及对重点词汇的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识记,这样的授课模式至今仍被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所沿用,这样的授课方法因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授课过程中的“一家之言”而导致学生丧失了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语文文言文的主动阅读过程中去,所以文言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收效甚微。
(二)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
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很多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意义理解不足,所以在学习当中会感到困难,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或者很多的学生本身就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完全是处于被动的,学生在学习当中很难做到主动地去思考,主动地去感受,在主观上缺乏学习的动力,所以导致文言文学习的效果不佳。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环节,增强趣味性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些字词、语法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仅凭借单一的讲述,很难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让文言文阅读教学更具趣味性,进而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如在《醉翁亭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流觞曲水小视频,让学生观看古代文人雅士作诗娱乐的活动,然后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从对视频的观看和对文章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文言文作品中的人文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场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模仿流觞曲水的方式进行即兴作诗,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进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二)从兴趣入手开展语文文言文教学
想要提升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的形式来为学生文言文的背诵做准备,学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文言文涉及到的角色和内容灵活的展现出来,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学习当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当中挑选成员来扮演愚公等人物形象;而学习《陋室铭》和《爱莲说》等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当中将古人的志向和抱负表达出来,在教学当中将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教学相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习当中来,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进来,也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言文素养。
(三)理解文章主旨,注重知识积累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深刻地分析文本的节奏、特点、表达方式、韵律等,对作者想要阐述的思想、情感有深层次的理解。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古时候,男儿征战沙场,女子在家中务农、养儿奉老,但文中男子做到的,木兰也做到了,男子未能做到的,木兰依然做到了。文本中的这句话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认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作者的这一思想。此外,教师可以结合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如该怎么理解文中的繁简处理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发现,文本中简写部分为战争,而详写部分则为木兰准备从军及回家后的情景。这样将木兰孝敬父母、敢于担当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厌恶战争、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结束语
综上所诉,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依据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设置出具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使用正确的方式阅读文言文,全面理解文言文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以及字词等,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和审美性。
参考文献
[1]张长胜.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J].甘肃教育,2019(19):166.
[2]张晓梅.浅析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20):50-51.
[3]杜江.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