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贾晓俊
[导读] 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贾晓俊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 033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古诗词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丰富,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从先秦时期《诗经》的出现,中国诗歌的发展源头就已形成。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形成各大诗体和诗风,如建安体、永嘉体、陶体、谢体等。发展到唐朝,诗歌可以说已经达到顶峰,在这个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诗人根据自身特点和背景身世,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题材广泛、流派众多,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豪放诗风,也有沉郁顿挫的低沉诗风,还有悠然闲适的田园诗风,不同的诗风流露了诗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到了宋朝,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此时的诗风主要是豪放和婉约,诗人借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元明清时期主要以戏曲小说为主,但也有大量诗歌的创作,直到现在诗歌仍然在各大体裁的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现代诗歌的创作无不是受到古代诗歌的影响。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诗词的用语过于凝练含蓄再加上高中学生的文化积淀较少,人生阅历不足等原因,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不足也是历来教学活动中未解决的难题。在当代语文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高中学生对于诗词的审美能力及感受能力,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了解并掌握如何用更好的方法解读古诗词,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可以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1抓住诗眼、找出意象、分析意境
         诗词的语言较简洁精炼,古代诗人或词人在写作时最是讲究“炼字”。在一句诗词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是一个词,在一般的情况下以动词或是形容词居多。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这些诗眼就能让诗歌形象生动,境界全出。而在诗作中作者描写的景象、所示之物这种作者咏物所言的“志”、借景以抒的“情”就可以与比较客观的“象完美结合。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大部分意象往往都是经过多次创作后约定俗成并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梅花在诗词里一般都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而月亮一般就会代表诗词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至于“鸿雁"就是作为信使存在于诗词中。了解到了诗词中的意象也能够更方便地融入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解诗答题。
         2.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融情于景、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对比、因情造景、正衬(烘托)等。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详细讲授关于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具体含义以及在解题时的使用方法。


         3.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很容易导致对诗词鉴赏较浅薄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这一层面上。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赏析古代诗词养成在鉴赏古诗词前先了解其历史背景的良好学习习惯。
         4.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而不同的人生经历往往会致使其所做诗歌的题材、风格或是思想内容的变化。比较典型的作者有李煜、李清照、李商隐等。他们前期的作品同后期的诗词几乎判若两人。同样,诗人身处于不同的时代,其诗的主题、风格也会迥然不同。如生活在开元盛世的诗仙李白,目之所及皆是盛唐时期的物华天宝,国力强盛李白的一生都在用一腔赤子之情来讴歌他理想的人生带着满身的热情去拥抱盛唐,余光中《寻李白》中所说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也充分表现出了其对李白的赞赏。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风雨飘摇时期的诗圣杜甫,凝视着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其创作的诗歌则体现出了一种深入社会、关心政治和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由此可见,熟悉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学生是能更深地理解诗歌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
         5.立足修辞进行教学
         修辞是在言语表达时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在于修辞主体对词语、句子的选择和调配,这种修辞活动离不开一定修辞手段的使用。它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修辞手段。语言修辞手段主要包括语音、词语、句子、辞格等,非语言修辞手段主要是标点符号、图形、公式、图表等。总之,修辞活动就是修辞主体利用一定的修辞手段达到的最佳言语表达效果1]。它可运用于各门学科,如在语境学中,可以运用修辞学研究修辞主体在修辞时的思维过程;在美学中,修辞学可以调配修辞手段并充分利用汉语在形音义方面的特点,创造语言的音律美、形体美、意义美。修辞用途的广泛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下面将以高中教材中的诗歌《氓》为例,分析诗歌中的修辞艺术。
         在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比、兴、借代、映衬、感叹、呼告、顶真的辞格,句式整齐,整首诗都是四言句,语音上铿锵自然,运用大量叠音词。
         第一,比兴辞格: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对比辞格: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好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起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拨感情的效果。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且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第三,顶真辞格: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效果都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性。
结论:总之,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融入式学习,并深入地认知与理解古诗词当中的知识内容,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唯美意境,较好地培养学生在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申恩军.善用教材 备战高考——以诗歌鉴赏题为例[J].语文知识,2016(03):95-96.
[2]林秀榕.新课标诗歌鉴赏要求下的课后习题探讨[J].文教资料,2015(32):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