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维
(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 40030)
摘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非常强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广泛,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展开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选择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目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做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占有很大课时量,特别在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过去的语文课堂是满堂灌,学生耳根不清静。现在,课堂上书声不断,没有安静的时候。学生不能静思默想,又如何能以悟促读,读出情、读出境,为此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创新进行探究,为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理解能力,独立看书的能力,也就是读得懂,看得明白。不是单纯凭借老师的讲就理解,离开老师的讲就不理解。比如《渔夫的故事》这一课,如果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内容是写渔夫战胜魔鬼的事,明白了这一课的思想意义是认识魔鬼的本性,相信自己的力量,敢于同邪恶作斗争,但却读不好课文,能够说阅读能力强吗?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自学能力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走自学的道路,作出巨大的贡献的。我们在学校里总不可能把人类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最根本的是要给学生打个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自己会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得知识。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将来不管科学技术怎样发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自己去学习、去钻研。
(三)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年级不同,要求也应不同,不能提一个刻板的一成不变的要求。比如,低年级要经过初读,借助拼音读出生字来,还要学会查字典。高年级,要在预习中弄懂不太难的部分词语,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
预习一般放在课内比较好,这样在教师的督促下,使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同时,老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具体指导,特别便于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当然,有的班,有的时候把预习放在课外也未尝不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中,学生不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而要培养自己阅读、自己学习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忽视。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多听
要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听”是语文活动中最基础的环节。文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接收和发表,表现在口头上就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上就是读和写”。一个人从哑哑学语开始,就首先是听。在联系小学课本里一些学生喜欢的课文,如“西游记”、“水浒”,这都是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就听说过这些有趣的故事。学生要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才有可能有能力阅读文学,阅读优美的课文。
(二)多说
通过口语交际掌握语言的基本运用。说话是一种技能,而这往往和听同时进行。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是要成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阅读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任务。为了让学生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特别是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但篇幅比较长的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说说课文内容大意。不仅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培养说的能力,还要通过口语交际,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多读
也是关键的一个步骤,即阅读的核心,多读。以读为本,读什么?怎么读?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阅读教学是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文本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一言堂”分析来代替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阅读。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由于所学课文类型不同,体裁不同,阅读教学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应该不同。比如对于精读课文,要求品味语言材料。对于自读课文,大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对于美感很强的课文,就要掌握语言材料,将优美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财富。
(四)多写
加强语文知识应用。多写与多读关系重大,读和写要结合,但是不能理解成阅读和写作是机械地焊接在一起。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阅读课上要求理解,在作文课上就要会用,这样通过训练可以建立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认知结构,可以用知识结构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在多写这一环节之中,抄写词句,积累语言素材尤为重要。建议学生每人设立一本课外阅读摘记本,班级开辟课外阅读交流栏,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不能抛开目标而盲目地确定教学方法,而应紧紧嗣绕教学目标来对教学方法进行选取、组合、优化。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字、词、句的理解、记忆,那么自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诵读练习;如果一堂课重在掌握篇章的布局结构、写作技巧,则需要教师的分析讲解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讨论体会,这自然离不开朗读、问答和讨论。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因而有各自的方法要求。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诗歌等不同类别课文,各有各的讲法、读法。教学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就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单元的课文,具体的教学方法亦可灵活多样。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是一组写人的文章,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会人物分析,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来体会人物品质和饱含的情感。可见,在选择教法之前,教师首先应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材,然后再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及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
(三)根据师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爱好、能力素质,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因此,执教之前,教师应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去进行教法上的选择。幽默风趣的老师,可以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和形态活跃氛围,激活思维;调控能力强的老师,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吸引学生关注、参与教学过程;能书善画的老师,可以用漂亮的粉笔字和流畅的简笔画,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歌舞优秀的老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适当的时机以动听的歌声、轻柔的舞姿引领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美妙,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四)根据教学情境,变换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情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也应随机应变。例如,当通过朗读和精彩描述唤起了学生的想象与情感共鸣时,若能进一步设疑激思,便能引发学生对深层内容的思考。当他们思而不明、言而不清时,画龙点睛的讲解就能拨云去雾,使学生在顿悟中共享思维的欢乐。这样变换教法,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结束语: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不怕吃苦、勇于探索、乐于创新,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南江.语文教学散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