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彦芬
广西南宁市横县横州镇龙池小学 530300
摘要:一节课教学完成后是否有效,效果怎么样,取决的要素有很多,本文根据具体的案例说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恰当的动静转换,让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果,达到想要的结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动静转换
学习孟照彬教授 MS-EEPO 有效教育理论后,我们也进行了自己的课题研究的探索,我发现,在一节要素组合课型的课中,看、听、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轮换合理使用,教学效果是有改变的,特别是让学生在动静转换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中的孩子们真的是很快乐地学习的。通过课堂实践操作,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精彩,效果是否有效,有赖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准确。下面就谈谈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动静转换,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有效。
一、视具体内容难易、学生情况有梯度设计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课堂也是一样,每一节课的内容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要根据班级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教学设计也是有所改动的。比如我在设计《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时,因为我班学生的生字拼音是一个弱项,所以我在开课初学习生字新词的时候就设计了同桌互读互纠的环节,是为了达到全班对生字新词都能过关的目的。而在另一个班级上的时候,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在生字新词方面非常扎实,所以在这里我设计的虽然也是同桌互读,但是我检测的是你听到你的同桌读得怎么样,给同桌作裁判,这是训练学生学会听的习惯。在具体内容难易上也要讲究,针对接受能力不一的小学生来说,如果设计合理,学生是很愿意去参与学习的,如果超出了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范畴,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反感的情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发现学生的这种情绪,设计出符合不同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比如同样在设计《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成果。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没有具体的要求,就会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参与到学习中。这部分学生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老师要求他们说出自己所画的句子和体会,对于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这时老师就要说明具体交流要求,对于优等生来说,要求说出所画的句子,并说一说你自己的体会感受,而那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就要求说出能画出哪些句子就可以,因为在理解感悟方面他们还得在小组里学习呢。
二、要控制“动”的次数。
孟照彬教授告诉我们,一节40分钟的课中,一般小动3—5次,大动1—2次为宜,大动一般安排在小动后面。
因为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等各方面就会感到疲倦,这时为了满足学生生理心理的需求,能让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继续学习,那就要适当地穿插动静转换的环节 。“动”的次数非常重要,以参考数字来确定,简单易懂的内容不用动,有难度有值得探究的内容要动,动还要合理,不要空动。比如说《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的同桌互读互纠的环节,老师要具体检测互纠的情况,抽检部分学生问:“你的同桌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会读或者读错的。”又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学习时,我是在个人充分的学习的基础上,为了缓解一下孩子的疲倦感和提高、丰富孩子的学习收获,进行了一次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所学到的有关地球的内容,并且要求孩子要按照组长的安排,大家同时把知识点汇总到大卡上,这时孩子们就可以站起来动一动,这样与大家合作动手把知识点汇总起来,这时孩子们就是真真正正地在交流实践中收获了更多,做到实处,预防花架子。
三、要把握好动、静的时间。
在一节标准课中,新内容的教学讲授时间是控制在10分钟以内,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7到8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就会分散,学生就进入疲劳状态,思维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运转。这时老师讲得再多也是徒劳的,因此老师就应该在这个时间段设计有动静转换的学习环节。比如说在《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在同桌学习后的第9分钟,前面的8分多钟里面是学生个人学习,到了这个时候,老师就设计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汇总的环节。此时候学生由原先的疲倦感慢慢过度到放松再学习的阶段,学生就会有更旺盛的精力与组员交流学习了,学习的有效就能体现出来了。在老师精讲补讲环节中,老师给学生7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汇报和补充,接下来又是学生们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补充完善的环节,所以老师在参考的时间内讲授,之后再给学生动的环节 ,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在合理的动静环节中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热情就更高了,学习的效果就明显了。
四、进行时注重流程性检测“动”的效果。
一节课中,小动大动都可能会有,但是动过之后的效果如何呢,还得通过及时的检测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在一节标准课里,既然使用动静转换这个环节,那还得及时检测动的效果,这时老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检测。比如说老师要关注学生在动的时候是否真正做到有效的动,是否是假合作、假共享,这是“动中学”的关键,假如不预防假合作、假共享,学生合作学习就会出现边沿人,也可能会出现装模作样的行为。所以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通过流程性检测全班的合作情况,更要关注个别组员的合作情况,可以通过个别抽检来检测学生是否通过合作已经学有所获了。比如在《全神贯注》这节课中,四人小组轮流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和写出的体会时,老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问:“你刚才在小组学习中,从哪个同学交流中收获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就很有可能学生就是没有认真交流和学习,就达不到共同分享共同进步的效果。
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不管是什么课型,尤其是要素组合课型中,看、听、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要合理轮流使用,动静转换这个环节的使用最为重要,课堂的“动静”要有梯度、要适时、要控制次数,还有不忘及时检测,老师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操作,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的“一放就乱”的场景。老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有效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