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华
四川省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628120
摘要:近些年来,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愈加的被我国教育所重视,而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针对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环节,是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主观上的作用,在语文阅读环节中,通常需要依靠教师的指导才能顺利进行。基于此,本文就解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策略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文阅读
教师在高中阶段开展语文教学,其主要的目的不是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中心思想,侧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课文的中心思想,充分的理解到课文内容当中所蕴含的意义,进而在此过程当中开展德育教育。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其一,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经验,理解课文当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以及深层含义,然后语文教师在此过程当中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来研究教材当中的具体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喜爱,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受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各科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能力较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积极的为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给予学习能力较差的小组进行指导,切记教师在指导的过程当中应具备良好的耐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在深入开展学生阅读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词汇组织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教学时,教师需要仔细研究整篇文章在写作上表达的形式,进而来研究作者在创作这篇演讲稿时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能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认知道作者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公平的渴望,从而提升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
二、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
在小学初中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语文的过程当中,通常采用让学生自主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继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大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对于学生而言,忽略的这一点恰是他们所需要的语文技巧,教师通常的认为学生在阅读完课文的过程中,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便会一笔带过。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业较多,学生对于语文这一科目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尤其科目的繁多,学生往往将自己埋进学海当中,渐渐的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师想要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在为学生布置语文作业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材《荆轲刺秦王》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假如我穿越到他的那个年代》的作文,通过经历荆轲刺秦王的事情,对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在此过程当中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考在当时朝代以及政治的特点,感叹荆轲刺秦王的无奈,进而自觉的将德育贯彻全身。另外,如今教育部门不断的提出新的教育理念,针对大部分高中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重点体现在我国近几年的高考,从我国高考题目上来看,主要体现出了对于固有知识的创新以及拓展,这样的改革方式充分了落实新课改教学目标的理念,也为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提供了保障以及指导,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我国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德育人才。
三、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想要在阅读过程当中为学生渗透良好的德育教育,光是依靠课本当中的阅读,往往是不够的,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拓展学生自身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为学生渗透良好的德育教育。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人格魅力,促进学生高尚情操的养成。教师在此过程当中,应科学地帮助学生总结课外阅读素材。例如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为学生合理的推荐不同类别的课外阅读,从而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阅读。除此之外,教师在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时,是还应重视阅读的评价以及鉴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感受作者的思想,进而感受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时,通过对于文章主人公的认知,学生懂得了在逆境中要坚持自我,战胜自我,最终才能走向胜利。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中这个重要阶段,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才符合当代青年的行为规范。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上要丝毫不能懈怠,利用语文课文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为有效的一门学科,利用语文教学为学生渗透德育素养,以便于落实国家教育的基本理念方针。
参考文献:
[1]李小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潘娟.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