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于雪梅
[导读] 如今,随着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于雪梅
         莱阳开发区中心中学 山东省莱阳市 265200
         摘要:如今,随着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给我国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模式,以此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它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阅读写作能力等。由此看来,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采取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使用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特征来进一步探究其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导图;学生思维;发展
         引言
         语文是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生字词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成长。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思考。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新的方式,能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学好语文。
         1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形式
         1.1提升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期间,利用不同的角度去寻求答案内容,这种思维方式是提升个人学习能力所必须具备的。教师在语文课程上开展思维导图教学指导期间,每一个节点的分散数量都需要将思维的广度、深度呈现出来。显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的思维导图应用,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为了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的形式,让学生深刻探索与领会“很早以前蜗牛对自己的夸大定位”并构思该课程的思维导图。教师询问学生:蜗牛当时在飞行比赛中的成绩都超出了谁?超过的昆虫都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讨论与研究分析,能够意识到骄傲自满对个人发展的阻碍作用。通过文章的学习与个人反思,强化发散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自觉约束个人的言行。
         1.2提升小学生的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将多种信息聚合在一起,经过分析与对比,能够寻找到更改为具体与准确的问题处理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是学生解题分析常常需要应用到的。在思维导图中不同的分支延伸长度,也能代表着个人的思维深度。《卧薪尝胆》这一课程教学引导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题目开始,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知识基础去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学习勾践卧薪尝胆的段落,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之中,将越王兵败会稽的基本条件以及后期心理变化探求。由此个人的聚合思维得到培养,还能深刻体会主人翁的复杂心理变化并激励自己不断奋斗。
         2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2.1使用思维导图预习新课
         思维导图可以被应用到学生语文探究和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使学生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应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更轻松地学习。如在《王二小》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罗列出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到人物角色、形象特点、发生事件,并根据以上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王二小的人物形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教学内容,将学习的好方法教给学生。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生字词的思维导图,将陌生的生字词加入其中,然后展开,如组词造句、意思解析等。阅读课文后,学生要总结文章内容,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如课文内容一共有几段、可以按照什么结构分段,以及最重要的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等。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利用思维导图能降低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分析课文内容,再用笔画出不同的逻辑结构图。比如,学生可先在纸上列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在阅读课文后,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将逐步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每节课前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去理解、解析问题。
         2.2写作教学
         大多数的小学生对写作都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能理清自身的思路,缺乏一定的想象力。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开展写作教学,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不知道怎么下笔”以及“不知道写什么”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写作,理清学生的写作思路。例如,在写以春天景色为主题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就“春天”一词进行延伸,列举出春天的花朵、雨水以及动、植物等,随后分析人们在春天的精神状态,总结出春天的象征意义。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写作的思路和灵感也就油然而生了。此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要想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上。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让写作与思维导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想象,将“蝴蝶和蚯蚓”作为写作主题,让学生开展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列举出相关的内容,如蝴蝶、翅膀以及爱劳动等,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将以上词语作为关键词,进行丰富的联想,拓展思维分支。随后,部分学生想到了蝴蝶和蚯蚓的共同特点——它们都具有默默无闻和辛苦劳作的精神,进而联想到对勤劳的歌颂。
         2.3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指的就是各要素之间具有紧密逻辑关系的思维方式,其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并且可以促进系统化知识的构建。在选读《鹿和狼的故事》学习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并且注重学生系统化知识的构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居然”一词构建一张系统化的知识网。在开始时,要求学生默读文章,并且找出可以体现森林、狼群、鹿群与人们变化的语句。之后,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变化是你想不到的,现代看到这种变化有何想法。让学生用“居然”一词对文章内容予以概括,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明确看待问题的时候需要全面,并且知道动物间的联系,认识生态平衡。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可知,教学第一阶段是让学生进行诵读,找出体现森林、狼群、鹿群与人们变化的语句,此过程明确了诵读的重要作用;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展开个性化交流,之后引导学生予以总结;第三阶段是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不仅可以全面掌握文章内容,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结语
         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挖掘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去分析问题,学习生字、生词,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宝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J].教师,2018(18).
         [2]陈萍.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8(2).
         [3]陈桂玲.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好家长,2017(68):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