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良莉
常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摘 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什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绪能始终跟着教师走?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激趣以趣促学,搭建一个共享式的课堂学习平台,努力构建一种师生共情相生,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真情课堂,不失为良好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以情激趣 共情相生
语文教学不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语文的本质属性和教学中所表现的丰富的情感内涵是不会改变的,而正是这两点,决定了不论时代怎样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做到与学生的情感共享。即教师要披文入情,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晓畅的教学语言,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三方情感——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提高修养,倾注真挚的爱生情
教师的工作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完成工作角色的任务水平,更重要的取决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二、创设情境,激发内在的学生情
1、激情导入,以情诱情
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主要的一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导入艺术重在导语设计。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她)们的兴奋点。例如本人在执教《我的母亲》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开头:前不久学校举行了一次“我的美丽故事”征文和演讲比赛,我有幸在这次比赛中得了两个一等奖,得奖的原因并不是我的故事本身有多么曲折动人,而是我平淡的故事中流露出的内心真情感动了大家。而这份真情只是家中父母对一个离家在外的女儿的思念和牵挂。记得演讲那天,在场的很多女教师都悄悄地流下了眼泪,其中有一位刚刚失去母亲,最后尽情不自禁地趴在桌上掩面痛哭。这个场面带给我的震撼远比我的故事给她们带来的震撼要大的多,它让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亲情永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最美丽的情感,而母爱则是永远是亲情的主旋律。
2、深情美读,以情煽情
我国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提出过“美读法”,即通过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品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听知的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教师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
三、钻研教材,挖掘丰富的作者情
1、选准动情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潜势,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感情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要选准动情点,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之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天涯沦落的伤感之情,《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凄凄惨惨之情,《我与地坛》中母子之间的挚爱亲情,《窦娥冤》中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等等,都可作为动情点。动情点选择恰当,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地能“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2、品味关键句
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项链》中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项琏》)这是莫泊桑对玛蒂尔德艰难跋涉的人生足迹所发出的深沉喟叹。这个感叹句子,不仅饱含着作者对人物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而且也道出了作者借助主人公戏剧性的生活史所表达的深刻主旨——人生命运变幻无常,难以把握。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体味作者莫泊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心态,体味小公务员出身的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酸楚的人生感触。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类似以上重点字句精心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做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教师应该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努力发现走进作者和学生的情感世界,掀起他们共鸣的涟漪,并与学生一起共享这些美好的情感,努力将师生双方的情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走进学生的心灵——构建“心灵感应场”, 达到师生知识的共享,情感的交流、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去创造和分享真正的教育,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