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兴
信宜市新宝中学 525339
摘要:近年来,对创新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水平的研究成为了当下初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而物理实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情况,提高学生的热情,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本文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实践
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物理,而且物理的分值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高。学生会对学习物理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在他们不能理解某个定义从而无法做这种类型的题时会更加抵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物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绝大部分物理老师往往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我说你听,然后进行做题练习。如果通过这样让学生去理解定义的含义,往往在每个章节耗时较多,学生也并不能灵活运用,那么物理老师就应该迎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去制定新的教学方法。
1创设真实情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应摒弃传统讲实验、看实验等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主动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记起遗忘了的信息,在创设的情景中自主地参与互动,经历质疑、探究、归纳、概括等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进入情景之后,像“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是这样,会产生什么效果”等各种原生态的问题接踵而至。这类问题的产生,将会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心中的疑问,消除疑点,促使学习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为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已知现有2节电压为3V的干电池,如何使标有“2.5V,0.3A”的小灯泡正常发光?学生通过阅读题干意思,发现该问题主要是如何解决现有干电池电压超过小灯泡正常发光电压的问题,于是,一部分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建议串联一个电阻进行分压,如图1所示,并通过计算得出该串联的电阻为1.67Ω。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并没有呈现1.67Ω的电阻,而是呈现了刻度尺、老虎钳以及阻值为6.8Ω/m的铜丝,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阻值为1.67Ω的电阻,学生通过计算可知该串联铜丝的长度为24.56cm。最后,按照如图1所示的连接方式连接,但学生在实际试验时,发现小灯泡发光时的电压数值明显小于2.5V。此时他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结果与理想中的实验数据有差异?这样初步形成信息脉络,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主导式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而教师作为指导者、合作者来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首先,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短视频来播放实验相关的过程,让学生先自行记录要点和流程,在观看中提出一些问题,保存下来。然后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研究,按照视频流程来进行实验,并在此过程中,对之前存在的疑问进行探索和记录。当然,教师可以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相互的促进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还能互相取长补短,提升实验的效率。
学生实验完成后,肯定会存在成功的和失败的,教师再一次播放实验的短视频,其中可以对一些重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阐述,此时可以让学生豁然开朗,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去改正。
3利用物理情景促进学生思考
情景教学法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比较死板的课堂气氛,为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注意力,从而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创建情景时,要挖掘物理实验中有趣的现象,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在学习《磁场》这个课程时,教师可以在一个容器中放置一些碎铁屑,然后拿一个吸铁磁在容器周围游走,让学生来观察铁屑的变化。很多学生都发现铁屑会随着吸铁磁的运动而运动,也有很多学生知道是因为吸铁磁有磁性,然后教师再提问:为什么两者没有接触,磁铁还是会吸引铁屑呢?从而将学生引入对问题的思考中,带动他们的积极性,成功引出磁场的知识。初中生开始学习物理时,遇到的实例和题目往往都是和生活相关联的,那么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去体验某些物理原理在某个地方的应用。就比如说关于“浮力”的学习,浮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实浮力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得到体现。最简单的实验就是自己将清水、糖水、盐水中分别放人一个鸡蛋,观察鸡蛋在不同密度中的位置,那么通过这个实验观察,学生就很好的明白了浮力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都能自主的在生活中去进行自我体验。再比如关于声音的传播,学生找一个人选择通过不同的容器在一头进行喊叫,自已在容器的另一头识别哪个容器传播的声音速度较快,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关于对声音传播速度的记忆能力。总之,物理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进行自主体验。
4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起学生们主动探究
“合作”一词从古至今都不可或缺,物理实验中存在许多需要动手操作的环节,教师可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们实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们自主合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们学习《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并且共同合作讨论滑动变阻器如何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最大限度地感受到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除此之外,学生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分工,每个人都为组内出一份力。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合作竞争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实验属于物理学科中的基础,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清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20(19):41-42.
[2]史得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探索[J].学周刊,2020(1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