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沙坝镇小学校
摘要: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问题的提出更能够引发学生针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发展特点,建立以核心问题为统领的问题系统,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性的探讨,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问题;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引言
所谓“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凭借已有的知识批判、反思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思想,同时又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思想转化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重新建构。与浅层学习不同,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其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不可谓不重要。当前,切实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探究已然成为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一、引导学生通过对任务的挑战构建问题系统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新课程改革要求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局限于要求学生被动地掌握知识上,而应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问题系统和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能力。教师通过以核心问题为中心建立问题系统,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科学地设计挑战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对任务的挑战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客观评价能力。在挑战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重组、改造,并注重问题的结构性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
二、积极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拓展师生学情交流新途径
积极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拓展师生学情交流新途径,这也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的重要举措。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互动平台作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应用,其为师生进行课堂知识交流和拓展提供了重要平台。[2]具体说来,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网络互动平台,将班级学生和家长包含其中。
教师可以将课堂中具有深入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网络互动平台中同学生们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沟通和讨论,综合讨论意见,教师再适当给予点拨和指导,这对于小学生进入深度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价值。更值得一提的是,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需要在固定的、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课程内容的讲解,这就导致针对某些数学问题,教师的讲解只能泛泛而谈,无法深入探究,网络互动平台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师生之间的学情沟通和交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三、抓住知识点的关联性建立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知识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方面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难以结合各个知识点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核心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与探究,以核心问题为统领建立问题系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与学习方法进行融会贯通,学会知识的迁移,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结合知识点以核心问题为导向建立问题系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而发现知识点的本质属性。
四、加强反思总结,注重激励性评价的运用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强调的便是反思总结的重要性,也同样适用于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工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自我反思总结和学生及时反馈两方面出发。从自我反思总结来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数学测评成绩等了解学生们的课堂学习状况,据此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善。从学生即时反馈来看,教师可以同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或者采取问卷调查和匿名意见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们对于教师自身和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意见和看法,根据这些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对基于深度学习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策略。
结束语
核心问题的提出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使学生从根本上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问题设计的弊端,注重问题由量变向质变发展,以核心问题为统领构建问题系统,发挥核心问题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与学习,进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嘉新.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20):15-16.
[2]代文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20):53-54.
[3]王志南.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