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丹
鹤壁市致远中小学 458030
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创新中小学德育课程,文章首先分析了当今中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的困境,然后对由美入德理论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由美入德的实践建构策略。
关键词:由美入德;德育;美育
一、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下,学校非常重视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形式上而非实质上开展德育活动,为活动而活动,缺乏人文性,热闹却不能温情暖心。二是注重教育目标服从于管理目标,比如劳动养成教育就停留在量化扣分上,一旦缺少扣分这个紧箍咒,他们仍然乱扔垃圾。三是德育课程设计不能挖掘资源,德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也缺乏广度与高度,不够多元立体。四是德育课程育人实效低,缺乏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融合,不能有效实现五育并举。
二、由美入德、德美并举的现实要求
1、德美并举有利于解决德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坚持五育并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探索由美入德,借助美育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对美好事物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对美有着向往和追求,增加人文关怀,人格审视,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丰富德育内容和形式,增强德育实效。
市场经济条件下,时代充满了功利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美育中的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让人体验生命的美好,人格的高尚,自然的和谐,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自尊自信自强自爱、和谐友善,能丰富并创造性地实现德育目标和价值。
2、美育的价值取向能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美育中蕴含着丰厚的道德价值。正确审视美与丑有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可以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新时代美育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美育不是简单的绘画、音乐等艺术技能的教育,美育和德育一样,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内化-践行的过程。美的认知能激发出情感和热爱,获得愉悦的体验、认同信奉形成意识,意识指导行为,从而做到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3、美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德育的生成
如果把德育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空洞的说教,学生常会不为所然,甚至产生反感。在德育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欣赏高雅的文艺作品,以增强感染力;通过选择“最美”的榜样来增强感染力;通过播放优秀视频作品,来加强震撼力等。艺术化的内容和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实现其道德心理和审美心理的融合,使德育得到学生的共情、共鸣和认同。在我校的抗疫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中,我们就选取了一些旋律优美的歌曲MV、悲壮之美的短视频,展示了医护人员伤痕累累的脸,渐冻症患者张定宇院长扭动笨拙的身躯,女医护剃光的头等,通过这些场景区分美与丑、内在美与外在美,让学生在感动与震撼中,获得了持久笃定的道德美感,产生了强烈的人性美。
感悟到内在美和精神美是最耀眼、最能打动人心的,是超越时间永不凋谢的美,学生们也表示以后要用坚强坚持、爱国奉献、责任担当这些精神来为自己添彩。
三、由美入德的实践建构
1、创建美的德育环境
古人云:入庄严殿堂而敛声,入幽雅胜境而屏息。创设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感,升华境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的校园内不仅有树木鲜花奇石,教室、走廊、餐厅、寝室、楼道,处处是优美的诗句、壮美的淇河风光、模范榜样、文艺作品展示,这些既是美的享受,又是文化的熏陶,更是道德的浸透。环境是一个人美育的起点,优美、高雅的的德育环境,使处于之中的学生感到愉悦幸福,既能提高审美能力,更可激发情趣情感,通过环境之爱,进而爱校、爱学习、爱家乡、爱国家,落实家国情怀的德育目标;通过环境之美,进而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美好地成长。
2、以文化之美促德育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积极创造学校德育特色,创课程育人特色、文化育人特色。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强化教育的引导、实践的养成。我校的德育课程开发特色就是立足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将文化之美贯穿德育活动始终。我校地处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坐落在美丽的淇河岸边,历代游历淇河的诗文很多,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采自淇河一带的就有39篇,我校的朗诵社团用美乐、舞蹈伴诵美篇,屡屡在市里的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创新、自信自强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浚县泥咕咕”,我们在设计活动课程时,通过让学生艺术欣赏、艺术创作,更让非遗传人介绍其历史由来、传承与守艺的艰辛、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让学生在艺术之美中感受与见证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
3、以自然生态之美促德育
我市的母亲河淇河水质连续多年在我省排名第一,有“北国漓江”之称,自然生态资源丰厚,我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沿淇河两岸建设了生态文化保护带,朝歌文化园、樱华园、淇河诗苑、湿地公园等,四季鸟语花香,景色如画,是我市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理想休闲之地。我校地处淇河之畔,同学们身处宜居的生态环境满满都是获得感和幸福感,对党和国家的生态价值观、建设美丽中国战略、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深刻的认同与信仰,爱国主义的种子也深深地种在了学生的心中。我们的摄影展“淇河风光秀”,既有自然美景,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历史古迹,又有现代社会风貌。
无论是具体的美,还是抽象的美,都能使个体心理产生愉悦的情感。如今,把美的特性融入德育,美的思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给困惑的德育指明了一条新出路,让学校的德育摆脱功利性、低效性的束缚,使学生在美的德育世界中切实地感受到道德的魅力。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教育者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使中小学德育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力量,为国家、党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王祥熙.道德讲堂——贵州省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抓手[J].贵州教育,2016(10):12-14.
[2]施林愚.中小学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4(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