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改为引领,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祖金娜
[导读]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面对中考的压力

         祖金娜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新迎中学 650200
         摘要: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面对中考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本年级的知识,还要复习初中所有的化学知识。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而且,随着新课改对于化学的课堂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需求,开展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前言:
         随着教学的改革,人们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为了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先认识到“有效性”的含义。有的教师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的化学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这就是课堂有效性。教师的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教师的这种观念只考虑到了教师方面,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教师要意识到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向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化学课堂。
一、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含义
         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最初主要来源于国外,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有效性通常看的主要是教学的接收端,即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有效性不在于教师讲解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能够理解消化多少知识、学生能够运用多少知识。一般情况下评价教学有效性是需要经过一定评价的,对教师的备课、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来判断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教师所讲的化学知识,并且在课下的时候还能够利用所学的化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中考的信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总之,化学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优化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效的课堂导入环节,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将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并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悬疑式等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来探究知识。因此,需要教师注重课堂导入的方式和方法,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思维方式和认知范围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燃烧的条件》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燃烧直观的火焰视觉以及神秘的化学知识,为学生创设具有悬疑的课堂导入方式,吸引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欲望,从而在课堂学习开始之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拿出一块棉布,向学生展示完后完全侵入到一种混合溶液之中,取出拧干后,用坩埚钳夹住并用酒精灯进行点燃。此时学生会看到棉布迅速燃烧并发出火焰,然后会火势会慢慢减小直至熄灭。在棉布燃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悬疑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猜这块棉布会被火焰燃烧掉吗?”,并在此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学生自身认知角度对火焰能否燃烧掉棉布进行讨论。在学生得到统一认可的答案后,教师可以将熄灭的棉布展开,最后得到的答案竟是棉布完好无损。

这会引发学生质疑,并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内容,我们这节课将学习燃烧的条件,当我们学习完这节知识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这块棉布没有被烧掉的正真原因。这样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知识,采用悬疑式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进行课堂教学
         初中化学知识中包含教学的化学公式和符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听不懂时,就不愿意学习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入到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和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而且,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实现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在选择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时,尽量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立马就能够产生熟悉感。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氧气》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人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什么?”氧气是生成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生成氧气?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然后查阅资料,从而掌握关于氧气的知识点。氧气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气体,教师在教学中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熟悉感,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教学
         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来理解化学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网络教学形式,即不让学生参与实验,仅仅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感受到物质的变化,从而来理解化学公式的含义。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酸和碱》的知识时,教师要对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引导和鼓励学生亲自去做酸和碱的中和实验,记录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才能够透彻地理解酸和碱的化学特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会进行思考,为什么酸和碱可以进行中和?从而进行深度地探索学习中,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理解了知识,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四)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效率高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学生规划好思路教案,然后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辅助者的角色,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顺畅。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结:
         总之,化学知识相对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采取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营造一个高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曹书良.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模式[J].新课程,2020,(2):157.
[2] 黄慧群.新课改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9):38.
[3] 杜瑞芳.浅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J].数码设计(下),2018,(1):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