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齐建令
[导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道德教育在小学课堂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将实践生活与德育相结合,加强德育和社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核心道德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本文对小学品德与 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河南省滑县瓦岗寨乡瓦岗中心学校 齐建令 456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道德教育在小学课堂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将实践生活与德育相结合,加强德育和社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核心道德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本文对小学品德与

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引言
      对于真理的追求正是因为人类的情感所致。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起着调节以及巨大的动力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实现社会性综合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不

断地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中的认知与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小学生从中体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理念,以及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特点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持久度以及统一度、稳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行为方式与道德情感体验都会发生变化。例如,一年级学生很少应用

统一型的语言,或者是行为实现人精神上的支持,通常会选择物质东西帮助别人,由此能够看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感表现行为一般,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却会应用语言与行为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与呵护,既有物质也有精神鼓励。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容易受到

感染,所以学生的自觉道德情感占据优势,并且学生的感官会受到多种刺激情绪产生激动,能够通过动作与表情进而表现出来。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在小学道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道德和社会知识方面,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授课内容,老师的言行举止对课堂上的学生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

失去兴趣,这也将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实现道德和社会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策略
      (一)、用情唤情,拨动学生情感心弦
      在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是由教师激发、激活的。对于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就需要持有教好这一课程的信心与决心。在课堂之中要具有亲和力,先以自己的教学艺术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真诚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童化的语言,抑或是鼓励性的评价

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其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以身边人、身边事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从而也会自发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这

样的课堂既有教师充沛情感的投注,也有教学之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种情感外显,学生内心情感随之被唤醒。不仅因为教师营造出了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还因为教师能够抓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其心理,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从而层层引导学生调动自我情感来逐步地了解所学知识,并从中感受到快乐。


      (二)利用情感教育资源渗透德育及教育
      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当中,要积极的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当中体会到一定的情感,从而逐步的提升学生在情感当中的体会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的拓展和创新,积极的结合教育教学活动,在情感教育教学当中拓展资源为小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拓展,使小学生在网络当中及时的搜集社会热点性话题,进行知识的提升和思考。教师也要借鉴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来进行,及时的优化引导实施,小学生在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思维

。教师也要加强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联合,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当中多动手动脑,并且在互动当中对于品德与社会内容进行积极的掌握和思考。教师也要根据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将活动与道德素养积极的进行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和探究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尊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道德和社会本身的教育目标是避免对学生的误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并使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思想面对问题。教师的观念应该改变,首先,应建立“平等相处”的关系,必须积极培养与学生的友谊,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交朋友;第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

堂上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表达思想,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我在长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刚开始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各个年龄段的照片带到校园并在教室里展示。其次,请学生谈论他们的成长,并讲述他们记忆中最令人印象

深刻的事情。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供成长的例子,并利用这些例子加深学生对“我在长大”概念的理解。再次,通过问“谁是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父母帮助我们成长”的主题。最后,通过感恩父母结束这一课堂教学。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到教学的核心。
      (四)用情导行,引导学生有情行动
      品德与社会所发挥的功能不言而喻,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与案例,揭示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个缩影。由此也是在引导学生能够从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中感受到究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才算是对社会有用,对家庭有益,促进个人健康发展

,并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一些实际活动来触及自己真实的情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具有教育性与情感性的学科,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意识以及道德品质,从而应用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学习

动力,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先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策略[J].情感读本,2019(35):20.
      [2]宋朝晖.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上),2019(12):55.
      [3]杨世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方式研究[J].祖国,2019(22):151-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