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 陈克勇
[导读] 摘要:高中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的运用原则,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模式,以期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陈克勇
        湖北省 襄阳市 谷城县第三中学         441700
      摘要:高中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的运用原则,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模式,以期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与运用 探析
      引言
      在现行新课改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主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还要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创设更有效的问题情境。

然而,在创造实际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问题情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学生的数学意识还停留在课堂上。他们不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也不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因此,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为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必须加强对问题

情境的关注,不断开展教学创新研究,探索切实有效的应用措施。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造法的原则
      1.1与时俱进的原则
      高中生正处于积极思考的时期,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数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社会化和生活化的实际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收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这种组合不仅可以使问题设计更加新鲜,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高中数学教学的高质量。
      1.2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发展,教育领域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相关问题和制定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整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明确的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忽视。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分析问题,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3学生参与的原则
      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要重视学生参与的原则。部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信完成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相关问题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与其

他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种教学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找到更为合适的学习方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策略
      2.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设计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参考学生的兴趣导向,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理论

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问题设计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选择思维更开放的题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处理数学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加强记忆理

论知识,也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对相关数学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地理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遵循相关规律,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随着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培养

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知识。例如,在讲解“算术序列”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们的喜好举个例子,问如下问题:“小明想买一部iPhone,价格在8000元左右,小明每月的生活费还能维持550元。采用小额储蓄、一次性取款的方式,每月月初存入550元,为期一年。假设

月息为0.3%,定金一年后可以买手机”的题目,高中生对电子设备很感兴趣,用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算术顺序,并列出问题的一般公式。
      2.2注意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教师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完成数学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从中提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

“分段函数”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出租车情况假设本市出租车起步价为10元,3公里以内为10元。3公里后,每增加1公里加收2.6元。如果有人打车12公里,最后的票价是多少?如何列出车费与乘车费之间的函数关系高中生都有过生活经历,并

对出租车定价标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根据出租车计价器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分段函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段函数的函数特性,也能使学生利用分段函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电费的支付,这也可以转化为分段函数问题的解答。
      三、结语
      根据本文的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完成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时,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并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设计;教师应把握与时俱进的原则,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可以加强学生对高中数学理论知识

的理解,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道远.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要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130-131.
      [2]承小华.高中数学新授课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分析——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8,(12):65-66.
      [3]张嘉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课为例[J].上海中学数学,2016,(05):1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