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淮阳中学 邓名珍 415000
摘要: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阶段学科教学的发展,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有积极意义。当前教育部门愈加注重教学质量,进一步变革和优化了新课堂的标准,尤其是高中的历史、政治与地理,成为高考的重点考试科目。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
教学而言,需要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实现人性化、高效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注重知识传递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要注重地理知识的传递,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知识,确保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或者是以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学情为依据,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并在方案中归纳总结难点与重点的知识
内容,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授,以便学生准确理解重难点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密切联系生活与地理,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达到知识有效传递的目标[1]。以“荒漠化的危害
与治理”为例,教师在具体讲授环节可以桂林的山区为实例,向学生讲授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危害及后续的治理。即:以前桂林的山区大多都是山清水秀,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然而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开始大力开发和利用桂林诸多山区的资
源,很多地区被开发为新城区,导致桂林地区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引发一系列地理环境问题,尤其是荒漠化。当学生对荒漠化有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阐述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方法,如建立环保组织、植树造林等,引导学生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合理创设情境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知晓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社会焦点的地理环境问题加以重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气息、学科的魅力。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设置问题,如:任选我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三个城市,借助电视和网络的天气预报,对所选城市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加以关注。在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思考、分析、解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气热状况,有机联系生活与知识,感知地理知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
三、营造良好氛围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具体要做到:①优化课堂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关键,若忽视课堂导入,则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失去热情。因此教师
需要巧妙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导入新课知识,如游戏教学、故事教学等,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确保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及丰富性,进而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2]。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自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发
挥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③注重与生活的联系。高中地理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较强,教师在地理知识的讲授环节要尽量联系实际生活,在课堂中适当加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案例,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地理课堂,以此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四、组织实践活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一味局限于课堂,还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与掌握地理知识,学会将具体事务与抽象理论相结合,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校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实践教学拓展学习的空间,如带领学生进
行地理考察或地理观测,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例如:讲授“太阳高度”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门前或操场国旗前,利用所学的“立竿见影法”知识,对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进行测量,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轻松理解、牢固掌握该知识点,提高教与学
的有效性。又如:讲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时,如若条件允许,教师可借助GIS设备进行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动手认识地理,在实践操作中对GIS进行亲身体验,进而准确把握GIS系统的基本功能及概念,获得实践能力的发展。
结束语: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强调课堂教学的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知识传递,合理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实践活动,从而为学生构建生动、有趣、高效的地理课堂,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与地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丽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地理教育,2020,(z1):78-79.
[2]曹文华.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1):142.
[3]刘冲.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