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 264200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文本理解到位并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那学生则能全方位了解文章,加深对文本的记忆。
关键词:小学 语文中高段 阅读教学中 多视角文本解读
引言
何谓文本的有效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文本思路、关注文章词句,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品鉴能力,让小学生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一、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解读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中某一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这时,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与作者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
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例如,教师在教授《落花生》一
文时,首先要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再到议花生的过程。其次,教师要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主要目的是通过赞美花生不慕虚名、甘愿奉献的品格来表达自己淡泊名
利、愿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从此入手,引导学生从作者视角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将花生和人生理想怎么结合起来?我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抱负?这段文字什么作用?这样不仅
能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且能让学生在文中有更好地理解文本及其背后的意蕴。
二、立足课程标准,正确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循序渐进地具体提出了每一个年级段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时,先要考虑到本年级段课标的具体目标,不能任意拔高学习要求。例如对三
年级的《庐山的云雾》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教师对于这一课要教给学生哪些表达方法产生了争议。有的教师说;要让学生知道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运用;有的说:文章的总分写法很明显,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有的说:课文中的动态描写很出色,也可让
学生学一学。其实,根据课标要求和单元重点,就可以区分学习的主次了。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了解总分的写法上,以便让学生对文段的结构有所了解,从而学会在作文中的运用。
三、结合生活进行解读
一篇文章往往反映着生活,透过每一个字符的组合诉说了一道风景,一个故事,一种情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单纯地为学生介绍文本的内容,而应当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同时,为学生引入生活
中的元素,让学生可以站在自身生活经验的视角上,对文本中的语言、情感进行分析,从而优化对文本的分析效果。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融入生活元素,从而让学生为自己的分析找到缘由,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有理有据。
四、从语文视角解读文本
例如,教师在教授《丰碑》一课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将军最后没有说一句话?你觉得丰碑具体是指什么?”学生可以通过这两个问题展开思考并得出结论,最终对语文表达方式有一个更深的理解。教师还可以
引导学生为标题加标点,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五、立足学生发展,正确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不能把学
生的读书收获当作是对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
义。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浅显明了的。但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却容易曲解。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抓住学生认知的难点,先跟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去预设生成,或许会让语文课堂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更加符合学生需要,更能促
进学生的发展。
六、促进多元解读,彰显文本魅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只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其目的在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真正真诚的深层次对话。当然,多元解读并不是毫无章法、毫无头绪、毫无缘由的,而是需要立足于
文本进行有根据的解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生硬的理解新课程标准,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多元化、文学化地解读文本,让学生在二者结合间感受阅读的无限魅力。阅读的快乐在于感受文字的内涵,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让学生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
提出质疑,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知水平,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内涵。
结束语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文本解读,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文本解读。虽说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难度,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改变单一角度解读文本的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解读同一篇文本,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的深层次含义,
并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艳玲.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探析[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10-211.
[2]何更生,庞秀华.教学文本解读的学理与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03):29-33.
[3]李松,吴旭.“文本多元解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五).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
司,2020:29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