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对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冯天宇
[导读]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坚持突出特色
        冯天宇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兴街小学  110102
一.研究概述
        研究的背景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坚持突出特色、全员参与、陶情益智、快乐健体为原则、立足校内资源,丰富内容,活化形式,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武术教学当中进行有效的教育,如何把武术精神融入到培养学生意志力,促使身心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一)相关研究的概述
1.激发学生“激发兴趣易,保持兴趣难”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一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但是因为其年龄小,基本运动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持久力和吃苦能力不强,在刚刚接触武术时,一般会对武术学习产生较大兴趣,但是随着学习深入,训练时常常伴随着机体的痛苦,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训练手段僵化,单调乏味的评价,有缺乏创新意识,学习兴趣就会下降,难以保持兴趣。
2.在教学中摆脱“肤浅教学易,深入学习难”的困境
        目前学校常规的武术教学模式主要分以下几个过程:分解动作学习,完整动作学习,集体练习表演等几种形式,这就构成了武术课的一个共同缩影。学生展示出来的武术套路,做操不像操,套路不像套路,在演练过程中,很难达到武术该有的力量、速度及节奏,更加展示了手眼和身法和谐统一的武术韵味,没有观赏性健身价值不强,因此深入学习十分困难。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其他项目所没有的独特魅力,技术的反复改进和联系能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敢探索的习惯。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塑造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阶段。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促进身心发展的必要性开展体育教学。
(二)内容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所没有的独特魅力,技术的反复改进和练习能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敢探索的习惯。特别是在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塑造个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对习武前、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行为品格进行对比记录。
(二)研究的工作过程
        研究过程为一年,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新学期开学前搜索查阅资料,界定概念,理顺研究的方向,设计要收集的学生信息、测试的内容。
实施阶段:数据采集录入,进行数据的纠正与分析,针对采集的数据形成一定的文字资料。
总结阶段:将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学期末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1.渗透武术文化,培养学生智力。武术在我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中逐渐发展壮大,也得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武术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哲学,医学,伦理学,物理学等文化内涵,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未来。2.小学生难以维持很久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武侠电影、书籍、多媒体等网络资源对武术动作进行夸张和放大。改变武术教学单一枯燥的模式,开展小组自主学习和对练,现场录制学生练习视频播放给自己学生及家长看,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内容,新的教学手段和三维多维评价体系,保持对武术项目的兴趣和爱好。


        3.摆脱教学中“肤浅教学易,深入教学难”的困境。目前学校常规的武术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分解动作学习,完整动作学习,集体练习表演等几种形式。这就构成了武术课的一个共同的缩影,学生展示出来的武术套路,做操不像操,套路不像套路,在演练过程中,很难达到武术应该有的力量、速度及节奏,更加展示不了手眼和身法和谐统一的武术韵味,没有观赏性,健身价值不强,学生更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深入学习十分困难,因此在推广武术进校园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首先要始终遵循式术的教学规律以及基木的手型步型。技术和腿法开始,要加强基本训练。
        3.如何在教学中把握“武术套路与攻防格斗”的平衡武术格斗在武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中华传统武术其核心功能就是——攻防格斗。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以演练式术套路为主,学校如何传承传统武术的攻防性,让小学生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开展自我保护具有更大的学习意义和价值?我认为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适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强的武术教材要在教材里明确套路演练和攻防格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关教学内容应该占的比列以及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武术评价和考核体系。
四.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研究的效果
1.增强自信,改善情绪状态
        由于学生练习武术时难免会有恐惧心理,而且,武术运动本身的攻击性也会引起小学生的过度紧张,进而导致情绪波动,所以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武德的教育,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武术运动改善情绪的效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让学生通过经常性的攻防技击练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逐渐消除害怕和紧张等心理,消除对动作的恐惧感,并使烦恼、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
2.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武术教学在课堂中进行,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联系和亲近感,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根据教学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常在练习中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纠正,对同学的动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展,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如畏缩、羞涩、弱等等。
(二)研究的成果
        在练习武术过程中,有些学生目标达不到时,特别是肥胖者练习腾空飞脚动作飞不起来时,就容易产生失败的精神压力,也就是挫折感,而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为攻击、不安、逃避和推等。针对这些表现,笔者采用一些松弛,转移的武术教学游戏,使那些受挫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这样学生的心理会慢慢恢复正常。笔者还发现许多受到拴折的学生通过武术教学游戏和心理教育后能更加投入地学习,并坚持锻炼身体,使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逐渐增强,同时也掌握了武术练习的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学生脸上的笑容增多了,产生了愉快、振奋的幸福感。可见,长期习练武术会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能使那些有忧郁情绪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消除忧郁。
五.问题与讨论
        1.武术教学在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应用本身特有的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得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以某种速度或快或慢地朝着某种水平发展。它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姿态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陶治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相互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
        2.教师应加强教学艺术和技巧的运用。恰当的组织教学可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思维、情绪、行为变化,而后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示范、讲解,组织或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适时地展开提问、抽练、讨论、互博、游戏等教学活动,运用口诀和一些教学手段,如:将音乐、教学比赛等等带入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加强心理教育。
        3.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与人的交流量越来越少,不少小学生的孤僻、畏缩、羞涩,执拗等心理异常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呈增长的态势。对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情感的融合,积极交往,互相沟通,共同创造一个温吸、和谐的集体,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