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翻转”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落地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 王小俊
[导读] 本文在对“课内翻转”教学模式核心价值分析的基础上

         王小俊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洮西小学 213233
         【摘要】 本文在对“课内翻转”教学模式核心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目前在农村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落地难现象原因,通过《红烧黄颡鱼》一课为例,探讨分享“课内翻转”模式在农村学校实施的行动研究经验。
         【关键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内翻转;教学模式
一、“课内翻转”的背景及概念分析
         源于美国的“可汗学院”和“慕课(MOOC)”为代表的“翻转课堂”理念及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广受好评和追捧。所谓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提供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上课前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回到课堂中师生、生生间进行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和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而“课内翻转”则是将学生在家自学的部分也放到课堂中来,让学生通过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模拟在家自学的情形。其优势在于,能够解决学生家里没有电脑、不能上网等硬件方面问题,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经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更具实效。
         与传统课堂相比,“课内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定教”理念下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课堂教学流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的学习习惯;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教育需求多样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二、本校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1、课时现状
         笔者工作的地区,一二年级小学综合实践课每班每周一节,40分钟。三至六年级《课程标准》中要求是每班每周2节,但是其中一节用于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以真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还是每周一节。
2、学习内容现状
         我区小学综合实践课所学内容包含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通过动手实践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技能等。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注重开放生成和学生的主动实践,课程目标包含“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各维度。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每周一节课。
(2)师资缺乏:无专任教师,多是由班主任兼任。
(3)教学目标窄化:重知识结论,轻过程体验。
(4)教学方法单一:以“灌输式”讲授为主。
三、影响综合实践课程“课内翻转”实施效果的因素
1、教师主动实施意愿不强
有老师戏言:“翻转课堂只是课改路上又一个美丽的泡泡,绚烂一阵子之后必然破灭,只有灌输法经久不衰。”笔者在校内做了一个小调查,持这样观点的教师不在少数,很多教师甚至反问:“做中学、导学案、思维导图、STEM教育等,哪一种理念的提出时不引起广泛关注,最后都怎样了?”可见传统综合实践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内容、以讲授为方法”的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究其缘由在标准化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和家长都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润物无声的育人价值被与学生的成绩即分数划上了等于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自觉不自觉的计算“投入与产出”。而“校内翻转”课堂需要设计制作微视频和发布这些学习资源到网络学习平台、设计任务清单、组织开展小组协作讨论、汇报展示等活动,显而易见的就被打上了“事倍功半”的标签,导致教师主动实施的意愿并不强。所以鼓励和提高教师参与“校内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就是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
2、教学理论与实践尚不完善
         虽然翻转课堂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对它也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具体课堂该如何操作,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如何把握,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并不算丰富,可以说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论文论著很少,而且对翻转课堂理论层面的研究仅局限与教学经验的归纳总结,实质性的实践操作层面涉足不多。所以无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指导的编撰、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视频资源的建立、检测结果的分析、抑或是小组研讨的组织、答疑解惑的办法等等,老师们能从网络上获得“校内翻转”课堂相关的实践案例微乎其微,这就必然导致“校内翻转”课堂的开展和实施需要付出老师们更多的努力与汗水。
3、学生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学生从小受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而“校内翻转”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依托网络、移动式学习终端、具体的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教师设计制作的微课资源。学生学习效率的第一个保障就是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即学生能否主动地、独立地、自控的学习,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学生是否都具备了网络或者移动学习终端的各项具体操作能力,这是要让学生继续从“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的保证。
4、资金与信息技术支持不够
开展“校内翻转”课堂教学不仅需要移动式学习终端、网络化的教学环境等硬件支持,还需要网络学习平台的软件、教学活动素材等等,这些都需要实打实的资金投入。而农村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少,办学公用经费有限。学校只能集中力量优先满足教学环境最低需求,进而影响了“校内翻转”课堂学习效果。
5、智能学习评估与反馈系统缺失
         “校内翻转”课堂倡导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是学习者自己、同伴等。评价内容涵盖了整个课堂各个环节,既要保证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要让教师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这就需要建设智能评价反馈平台,用数据支持学生有效地学习和教师有效的掌握学情。
四、课堂教学实例分析——以《红烧黄颡鱼》教学设计为例
1、教学内容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红烧黄颡鱼》一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内容之一,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生活,兼具社会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特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烧这道家常菜,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与技能,从而感受父母的辛劳,学会体贴感恩父母。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已经具有初步生活自理能力的六年级学生,能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对于厨房生活看的要比做得多。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
3、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课内翻转,任务驱动。
(2)学生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
4、教学准备
(1)教学资源: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包(下发至学习终端),合作学习单(导学单)。
(2)教学环境:场地准备:食堂。准备六套单孔天然气灶具、炊具;调味料;黄颡鱼;6台移动学习终端;网络环境。
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家乡的特色水产之一:黄颡鱼;了解红烧黄颡鱼的基本工序,学会杀鱼、洗鱼、烧鱼等方法,会使用常用炊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视频的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出杀鱼、洗鱼、烧鱼的基本方法,会使用常用炊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讲究卫生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意识,提高自我服务能力;感知父母的辛劳,学会体贴感恩父母。
6、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红烧黄颡鱼的方法与技能。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烹饪整个过程,体会感受其中的辛劳,学会体贴感恩。
7、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吃过红烧鱼吗?你有没有观察过家长烧鱼的过程?知道烧鱼需要哪些工序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合作学习单,大家可以先讨论:各自的具体分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红烧黄颡鱼》。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大致了解红烧鱼的工序,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共同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去。
(2)自主学习
a.共同学习:《安全贴士》。
师:请同学们打开PAD桌面“安全贴士”视频,认真学习。(学生学习)
交流:看完之后,在烧鱼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呢?
师:今天我们需要用到菜刀、煤气灶等,请大家时刻注意:安全第一。
b.自主学习。
师:今天红烧鱼的每道工序,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视频,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学习。(提示:可以反复观看或者快进哦!)
         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是第一位的,通过共同学习安全贴士,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微视频进行学习。在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后,将所有的空间都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3)分工实践
任务一:杀鱼。任务二:清洗。任务三:辅料准备。任务四:烹饪。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了解各工序操作要点之后,开始实践操作。
(4)学生实践,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问题解决方法。
(5)交流展示
a.给你们的劳动成果拍张照。
b.相互查看其他小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拍照留念、组间交流,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获得感。
(6)品尝成果
各小组共同品尝劳动果实。
         设计意图: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增强活动体验,感受学习快乐!
(7)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拓展,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劳,体会父母的不易,让学生学会感恩。
8、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课的评价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贯穿与各个环节的师生互动中的激励性评价。目的在于鼓励他们参与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在畅谈收获的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做出的及时点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
(3)课后通过口头调查,结合学生交流内容,对学生家庭参与家务劳动情况做出点评。目的在于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去。
五、反思:让“课内翻转”从云端有效落地
   对照“课内翻转”理念看,这节课着实粗糙,既没有精致的微视频,也没有智能的学习平台的支持,学生对应的学习能力还没有养成等等,但是这都不妨碍“课内翻转”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尽管课堂上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不正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吗?课尾有一个学生在空盘子上还不舍的舔了一口汤汁并感慨到:“这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鱼!”可见对学生而言这样的真实活动体验,胜过无数次的在PPT上的“纸上谈兵”。反思“课内翻转”能够从理论走向实践,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些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
         1、我校通过专家讲座、主题学习、教学沙龙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观念转换——“课内翻转”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符合学生真正“需要”。
         2、创新教师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例如在每周例会之前,首先让“吃螃蟹”的老师,进行草根专家的微型讲坛;优先安排教学实践老师外出培训;优先安排教改班级教学环境升级改造等等。
         3、合理设置“研究成果”目标,不求面面俱到,降低教师思想包袱,让老师轻装前行。
         4、组建学习共同体,针对“课内翻转”中涉及的微视频设计、课堂任务设计、合作学习组织等多个问题进行分工合作,深入研究。
         5、加强综合实践教学与学校校本课程、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整合,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
         6、硬件环境分布实施,优先保障课程实施最低需求。例如学校无法一次性满足全班的移动式学习终端、机器人教学等需求,那就集中资金先采购几套,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7、统筹活动设计,实现活动育人效益最大化。以上文“红烧黄颡鱼”一课为例,单单这次活动其资金投入从黄颡鱼的采买到灶具、炊具的购置等等对与一个乡村学校而言并不低,那如何让教育产出最大化呢?我校策划了校园美食节,即每个年级学烧一道家乡菜。而且,让其成为与学校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一样的常规活动。像这样的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学校种植园等等。
         包括“课内翻转”在内,任何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的提出,都只是“空中跳舞”,而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让它有效落地,只有贴在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其优势、适用范围,取其所长,避期所短,很好的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才有可能到达高效课堂的“远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