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琴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职业高级中学,蒙鄂尔多斯市 01032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也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 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且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培养在于动手能力培养。植物保护技术作为种植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注重实践技能的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要着重对其重视。专业教师可通过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深入探讨,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
关键词:植物保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植物保护专业作为传统农科专业,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以及学生差异化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植物保护专业根据植保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教育实际,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植保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探索与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植物保护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职业规划,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目标培养人才实践。
一、更新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内蒙古各职高学校农学类专业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全面人才观,坚持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科技进步,适应农业企业需要以及高等教学规律等诸方面的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正确处理通才与专才、基础性与创新性、知识和能力、系统性和前沿性、学术性与应用性、规范性与个性化等六大关系,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和国际意识,将创新精神和“多层次素质教育观”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
在强调专业教育职业性的基础上,提倡一专多能并有所侧重。低年级夯实基础,高年级注重分类指导,形成了分层次的培养模式。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和研究型三种类型:结合学生本人需求差异化的原则,针对专业基础较好、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逐渐向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上引导;对于数理化基础理论扎实,创新意识强的学生,向研究型人才方向上引导;而对于想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专业和社会应变能力培养的学生,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培养要求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上引导。实现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元化,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复合化。根据适应性、科学性、系统性、灵活性和运用性等原则,使之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创新创业的“双创型”人才,最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和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原则设置课程,充分体现专业内涵,使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相衔接,反映当前植保学科发展特色。在植物保护专业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开设植保3S与物联网技术、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植保装备与专业化防治、植保生物技术等课程,体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已建成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以此精品课程为核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构建“通识+核心+拓展”的课程体系,将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经济管理学、人文科学、计算机和信息学等学科交叉,组建系列化、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课程群,充分体现通识课程覆盖面宽,文理基础学科知识扎实,整体素质优良,植保领域某一方面要专,各学科知识尽可能交叉渗透的特点;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张扬学生个性,展现人格魅力,强调“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的结合,通过专题讲座、文化素质课、选修选读课,让学生健康、主动地按其个性发展,从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论文)。教学和生产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毕业实习是创造性阶段,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各实践教学环节互相联系,逐步提高,最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创业能力。教学和生产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生产实习与暑期“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下乡”活动。通过项目化运作,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使“三下乡”收到实实在在培养人和服务社会的效果。为了落实好“三下乡”工作,成立“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对活动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制订了具体的活动方案,形成了专题讲座、田间指导、科普赶集、印发病虫情报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服务“三农”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协助当地植保站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查虫查病,掌握第一手的病虫草害情况,用于确定预测预防时期,制定防治方法,以病虫情报的形式指导实际生产。
三、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及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贯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目标,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能力。在教学改革上,加强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农药残留、植物病害流行学、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植物检疫学等课程充实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生物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了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蔬菜病虫害与防治、果树病虫害与防治、植病研究技术、植物病原学等10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
将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和网络相结合,使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创新和学科竞赛为载体,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体系,通过项目载体,使学生有机会与专业教师近距离交流,有机会深入科研实验室,有机会接受到从实地调研、方案设计到收集资料、实验实施、数据处理分析、撰写汇报材料、参与答辩等一个完整系统的科研流程的训练,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对于他们都是一次实践能力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此外,改革考试方式和方法,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实践与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验证与培育”,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总之,为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植物保护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植物保护技术专业应该着重从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进、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植物保护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继而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永红.高职高专植物保护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南方农业,2014(36).
[2]潘 军.中职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