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在阅读中从不同角度质疑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王红霞
[导读] “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或许是大部分教师使用统编教材共同的心声了。

        王红霞
        海南省五指山市红星学校   

摘要:“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或许是大部分教师使用统编教材共同的心声了。要教好教材,我们就要认真解读统编教材,阅读整本教材,以单元双主线为导向,以语文教学专业视角,学会筛选适切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力求“一课一得”“一单元一所得,”扎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角度;质疑;有价值;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教学中我们大多关注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凸显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2011版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性质明确指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我们知道语文该教什么了,但具体到每个年级、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应该落实什么?我们还是模糊找不到抓手。统编教材采用双主线单元结构,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系列性,扎实落实语文要素,让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我们找到了方向,找到了通往彼岸的路。如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通过课后练习、单元导读、课文批注明确本单元的训练目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荚豆长得怎么样?”“荚豆的爸爸妈妈住哪里?”“豆荚出门怕不怕冷呀?”......这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教学片段。孩子们那浅显的、表层次的、没有思考的问题却让人哭笑不得。我们如何借助单元中的文本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出有价值、有探究的问题呢?我想,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使用统编教材最大的疑惑。所以,在面对新教材,我们得静心潜读,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探究,才能用好统编教材。基于此,我结合四年级第二单元做了一次探究和实践,从七个角度训练学生学会质疑。
一、从课题的角度质疑
        我们都知道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的要脉。预习时,如果我们能够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题目,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质疑,那么就如同我们透过一扇窗户看见这明亮的世界了。所以在预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试着质疑。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一个动物,一个科学技术,课题把“蝙蝠”和“雷达”连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基本是围绕课文的主线思考,已涵盖整篇课文的内容。再如预习《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呼风唤雨”,只有孙悟空才有的本领吧,那是怎样的世纪呢?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呢?学生经这样的思考,脑海中便对这个世纪充满了一个憧憬,学习兴奋点随之被调动起来。
二、从关键词句的角度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关键词句在课文中可说是人的心脏,或总览全篇,或上下衔接,或穿针引线,它是准确表达文章主旨、真实领悟作者情感和帮助学生快速准确读懂课文的重要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关键词句质疑,避免提出无思考、无价值、无探究的问题。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句话试着思考,“这里的生长指的是什么样的生长”,“这生长单单指的是豌豆吗?”这一个问题已经联系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当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的时候---小姑娘觉得自己会好起来;当小豌豆沿着绳子努力长的时候---小姑娘第一次自己爬起来坐在床上;当小豌豆开出粉红色小花的时候---小姑娘竟然能够坐上一个小时了;小豌豆以它充满朝气的活力---唤起了小姑娘对生命的渴望。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需对全文内容做一个回顾,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才能够真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质疑
        文章结构,就是作者对写作构建的摆布调控,是文字的写作思路。

思路,个人觉得就是思考的条理、脉络,简单地说就是心里的想法。一般包括叙述顺序、层次梳理、开头结尾、文章线索等因素。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课文的内容大多浅显易懂,结构清晰,层次之分,大致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文章结构,也是学习篇章结构、组段规律的学习例文。如《蝙蝠和雷达》,在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试着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学会质疑。“课文开头首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反复阅读中会发现,课文开头先介绍一架飞机夜航,接着介绍科学家是怎么做试验,最后揭示蝙蝠夜晚飞行的原因,给飞机装上雷达在夜间安全飞行。这样的专项训练指导,学生对于开头结尾、首尾呼应等抽象概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为习作训练打好基础。
四、从文本细节的角度质疑
        如果把一篇文章看作一部回肠荡气的电影,那么文中的细节就是一个个动魄惊心的场景。所以教好一篇课文、学会捕捉细节就是语文教师该有的专业水平。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关注细节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蝴蝶的家》时,各个自然段都有“这不是难为蝴蝶吗?”“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我真为蝴蝶着急了。”“我真为蝴蝶着急了。”“我就不着急了。”从而能引导其思考,文章是以什么为主线的?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得到作者为蝴蝶不安和疼爱的这种心情呢?”领会到文章真实的表达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五、从课后练习的角度质疑
        课后练习是教科书编者依据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课文的教学重点特意编排的。教师在钻研教材、设定教学目标可作为参考或依据,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质疑。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课后练习,通过问题清单,清晰、明了地梳理了本课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从课后练习这一角度尝试着思考,也就达到本课学习基本目标了。
六、从课文重要信息的角度质疑
        这是指学生阅读文本时通过整合前后,对文本信息而产生的一些疑问,需要通过分析、推论来解决。如《蝙蝠和雷达》一课,引导学生针对文中陈述实验部分试着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科学家做三次试验的时候,为什么第一次选择蒙眼睛,第二次选择塞耳朵,第三次选择封嘴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根据课文内容作思考,再推论得出答案。而这一层次的问题更能体现学生思考问题的质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七、从个人阅读心得或感受的角度质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会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学会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结构、阅读心得做出评论。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指导学生结合阅读体会思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用这句诗来形容20世纪所取得的科学成绩呢?这一层次的问题也是高层次的问题,需要对当下时代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做出回答。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从文本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不容易,”或许是大部分教师使用统编教材共同的心声吧!要教好教材,我们就要认真解读统编教材,阅读整本教材,以单元双主线为导向,以语文教学专业视角,学会筛选适切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力求“一课一得”“一单元一所得,”扎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廖传玲.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2]骆效全.如何在课堂中创设自主性学习情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3]蒋红平.让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更有效[J].吉林教育.2011年22期
[4]蔡文秀  《依课文文体 导预习方法》 小学教学设计 2013(19)
[5]《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