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堂重构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谭海鹰
[导读] 现代教育回归“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谭海鹰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0
        【摘 要】现代教育回归“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初中生物课堂应优化教学结构、重构教学生态,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学课堂   重构

        为明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之一,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是构成一个公民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部分。课堂是教学的灵魂,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为此,探讨走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之变迫在眉睫。落实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更要转变教育行为,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探讨如何重构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创设学习情境,重构教学生态
        实践乃素养之母,一切实践均植根于真实情境之中。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境,亲历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才能找到知识学习的意义,知识才得以创造,素养才获得发展[1] 。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促使教师、学生角色理性回归,构建理想的课堂教学生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例如,小龙虾是武汉人非常喜爱的美食,但网络上谣传的文章《小龙虾不是虾,是一种虫子》,引起很多人的疑惑。在学习“节肢动物”时,笔者把这一真实情境呈现出来,学生自然产生疑问:小龙虾到底是不是虾?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学习教材分析归纳节肢动物的特征,小组合作解剖观察小龙虾的结构,相互交流对比判断出小龙虾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它不是虫子而是节肢动物。哪小龙虾是节肢动物甲壳类的虾吗?为解决问题学生又自主查阅节肢动物甲壳类虾的资料,与小龙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小龙虾就是一种虾。在这真实情境的问题探究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分享,主动建构知识、内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他们批判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探究学生角色回归原生态,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解决者,知识的研究者、建构者、创新者。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教师角色也回归原生态,他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角色的回归、学生角色的回归重构了我们的教学生态,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智慧被挑战,求知欲被激发,个性得以发展,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2.巧设题引领,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行为,是掌握知识本质的学习,重视学习的探索过程,提倡高阶思维的培养,注重学习和生活实践双重能力的培养。学习中如缺少高阶思维的参与,学习只能停留在符号知识上,不能深入到知识内涵、科学本质中,又何谈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巧设开放、自由、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习支点,让学生研究、调查、反思以前的知识,进行深度学习,用高阶思维去深度挖掘和分析事实,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鸟》这一节课时,可提出一串串问题串: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够飞行呢?它们都是鸟吗?天高任鸟飞,鸟都能飞行吗?有的动物能飞不是鸟、有的鸟不能飞行,哪什么样的动物才是鸟呢?鸟又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通过这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组成课堂逻辑主线,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思维品质,引领学生由关注知识点转向聚焦问题的解决,在探求的过程中质疑、分析、思考、判断,通过深度学习获得真知提升素养。
3.善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结构
        21世纪是一个由互联网技术主导的信息技术革新时代。“互联网+教育”使教育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随之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观念、学习方式、教育评价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师要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以学定教”,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结构。
        《血流的管道——血管》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一课,学生在学习中要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区分三种血管,通过学习要能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血管比较抽象,实验操作对技术要求又比较高。在课前老师可制作三种血管的结构功能的微课、实验观察的指导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发布到教育云学习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一定理解。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制定课堂教学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归纳总结出可以通过血液流向、流速,管壁厚薄、管腔大小和分布以及静脉瓣等方法区分三种血管。在学习中学生不仅归纳总结出区分三种血管的方法,更对三种血管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以及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角度去认识三种血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以“自主学习,问题引导,协作探究”为主线,打破了以往“以教定学”的陈旧格局,为“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的落实提供了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加课中学习、讨论,在课堂内实现“知识内化”,素养提升。
        为素养而教,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初中生物课堂不应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素养为己任、以启迪思维为灵魂、以激发兴趣为动力、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关键,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把单一的学科“教学”升华为体现学科魅力、提高核心素养的学科“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