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18期   作者:徐甲千
[导读] 生活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的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徐甲千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生活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的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起到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从而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生活情境教学更全面地看待数学问题,将问题进行合理的细化,使学生可以更细致地分析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成为老师的重要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运用策略
引言
        小学的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正处于一个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极强,接收信息的能力也很快,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学习能力开发到最大化,所以小学的数学老师一定要郑重地看待自己的教学任务。生活情境教学模式是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发现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1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1.1培养数学兴趣
        兴趣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观念不成熟,对待学习没有正确的认知观念,对待学习全凭自己的喜好。加之数学知识不仅学术性、逻辑性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如果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法,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显著,同时还可能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在生活情景教学法中,老师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元素与教学知识合理结合,使数学课堂于小学生而言不再陌生,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同时这种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得到有效助力,还让教师在新式教学理念中得到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
1.2提高运用能力
        在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中,学生不在处于教学的被动位置,而是成为了教学当中的主体,尤其在生活情境教学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老师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更生活化,从而更便于理解和掌握。不仅如此,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与探究欲望提高时,就会逐渐地发现生活中可以寻找到数学教学知识的身影,进而掌握了数学的应用方法,从而更全面地、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与数学理念,进而也就掌握了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也就可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反复地将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进行钻研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认知。
2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
2.1将学生的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融入教学当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育行业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提出了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要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小学数学教学知识充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课本中,而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理解,将教学知识从分数变成应用。如果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能把知识与教学教材和现实生活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学术知识。因此,在数学的生活情境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多地积极运用各种实际生活素材到课堂中去,在帮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的时候,还可以让这份生活亲切感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时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方式,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中关于“时、分、秒”认识与运算中,老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来引领学生掌握时分秒的知识。例如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时分秒的关系换算,然后以现实生活为例“我们课堂一节课是45分钟,课间十分钟,请问上完两节课需要花费多长时间。”部分学生以惯性思维将课间十分钟和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捆绑在一起,所以有的学生得出的答案是两节课上完要花费1小时40分钟,这时老师拿出了班级的时钟又问学生,“假如我们现在距离晚上放学还有1小时30分钟,那么我们正好还可以上几节课呢?”学生经过和时钟的对照换算,发现正好可以上两节课,这时老师又问“同样是两节课,为什么我们刚才得出的结果要比现在多出10分钟呢?”同学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发现了自己犯的错误,同时又感受到数学带来的知识不仅可以作用于数学,更可以提升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拓展思维。
2.2就地取材建立情景教学
        建立有效的生活情境教学不仅仅在于搜集学生生活的事件,老师更要懂得利用生活中一切的素材运用到教学当中,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其中的有效方式就是老师在课堂讲课的时候可以利用课堂中的任意学生熟悉的生活物体将其带入教学内容中,这样也可以将课堂教学变得更通俗易懂,更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有代入感。
        例如老师在讲解正方体积与长方体积的时候,由于体积是由多个面积构成的立体图形,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学习体积的时候容易和面积的知识混淆,这时候老师可以拿出讲台上装着粉笔的粉笔盒,然后将粉笔盒拆解开来,清楚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体积与面积的区别,当在老师讲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体积概念与公式之后,不要急着给学生出应用计算题,而是在课堂中找出几样东西让学生进行体积辨别,以检测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度。比如老师可以问学生“教室中的粉笔、黑板、还有花盆(梯形体积)哪一个是长方体?”学生轻松地回答出是黑板,这时老师又问“那么你们手中书本中的纸张是长方体还是长方形?”这时有的学生犹豫了,大多数的学生说是面积,只有少数学生微弱地说是体积。这时老师又问“那你们手中的两本相同的书本落在一起是长方体还是长方形?”这时学生坚定地说是长方体。老师又问“那么落在一起形成长方体书籍的纸张是长方体还是长方形呢?”经过之前实物的认证,更多的学生大声地说“纸张是长方体”。这时老师给学生解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体积,只有问到某一面的时候才能称之为面积。这时学生通过老师认真的生活情境讲解,不仅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在导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带入情境中,从而提升了对课堂的学习兴趣。
结语
        生活情境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成功进入了课堂教学当中,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有效的帮助。其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知识与教学理念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情景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其教学手法满足了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求,创设丰富有趣的课堂,成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中难以理解的教学问题,还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好积淀。
参考文献
[1] 谢伟.  运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情感读本. 2019(26)
[2] 周晓艳.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24)
[3] 程琛.小学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研究[J]. 中华少年. 2019(25)
[4] 田香菊.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中华少年. 2019(24)
作者简介:
徐甲千(1983年6月22),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学院学士学位,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