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全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思政问题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18期   作者:刘 雪
[导读] 课程思政是执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要求,更是提升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刘  雪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课程思政是执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要求,更是提升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全育人”是新时期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在“三全育人”理念的熏陶下,课程思政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将重点研究三全育人模式下优化课程思政效果的创新方法,以便为今后的课程思政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创新方法

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革,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着复杂局面,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的问题上来,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开创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局面,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概念分析
(一)三全育人理念
        想要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创新课程思政,就要掌握三全育人的基本内容,“三全”主要是指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育人,将三者有机结合。其中全员育人是指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肩负起应该承担的育人责任,做好协调配合。站在学校的角度,应该尽可能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树立“育人者”的主观意识,老师要以身作则带动受教育者。全过程育人则强调的是重新审视育人工作,贯彻于学生的成长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新时代的主要表现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讲究育人无处不在。
(二)课程思政含义
        课程思政是建立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借助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内容,将“立德树人”这一高尚理念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课程思政不但可以检验思政教育成果,还可以深化教学内涵,拓宽专业课的维度,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二、推进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教育存在技能培养的惯性
        在实际教学中,院校教育习惯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存在这方面的惯性,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将两者融合的有效措施,思政教学成果得不到提高。
(二)生源数量下降带来的压力
        目前低生育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再加上受到出国热的影响,导致院校招生存在较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很容易会受到西方思想的侵蚀,养成不佳的学习习惯。甚至存在思想消极等情况,面对这样的局面,给思政教育的开展提升了难度。
(三)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还没有普遍形成课程思政的格局,在日常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
(四)推进课程思政缺少完善的体系保障
        课程思政的推进是一项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实现协调发展。课程思政想要得到全面的落实,就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做好保障工作,将课程思政推向新的高度。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方法
(一)资源整合
        教学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想要达到课程思政的理想效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应该发挥育人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作为学校来说,应该整合各项资源,将一线教师、后勤保障、行政管理等部门都作为重要的育人资源,通过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效用。


        1.师资培训
        教师团队是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在新时期,老师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树立典范,老师凭借良好的师德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教师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专业课教师在思想层面上应该和思想教师保持一致,制定相同的目标,实现同频共振和相互促进。同时也需要加强思政方面的培训指导工作,拓宽工作思路。
        2.联合教研
        联合教研是发挥课程思政真实作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必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思政教师的素养和理论知识相对扎实,在进行思政改革的工作中,通过不断进修和学习,在教学技能方面也有所提升。而专业课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教学能力较强,和学生沟通较多,相比于思政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习惯更为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联合教研可以将两方面的优势统统发挥出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通过联合教研可以吸收一定的思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而对于思政教师来说,通过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成果,将课程思政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整合外围资源
        在新时代,技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是高等院校育人的主要目标,其课程的设置都和行业发展和企业具体的用人标准存在紧密联系。院校可以借鉴企业培养员工方面的优秀经验,对思政课程进行合理化设置。另外,还应该将外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借助校友资源映射人才培养计划的可行性,并对培养计划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对完善课程思政有极大帮助。
(二)元素提取
        想要实现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首先就是需要找到落脚点和结合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推进思政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有效提取,并与思政教学融会贯通[1]。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技能的传授方面比较擅长,但是对于课本背后的价值判断和视野格局等挖掘较少,而这些内容却又恰巧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障。基于此,专业课教师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提取和利用,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价值。
(三)环境渗透
        德育是长期伴随学生成长的,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德育是一种系统化工作,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性格特点,全面掌握学生的差异性,实现个性化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环境,通过开展一些学术讲座、社会实践以及技能竞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思政能力的培养,让思政教育工作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实现知识的内化,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让课程思政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四)完善考核
        完善考核也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实际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影响下,新时代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不断拓宽考核维度,丰富考核内容,将考核的重点放到学生成长全过程评价上[2]。
结论:综上所述,在“三全育人”的影响下,课程思政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育人理念,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和配合,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势,将“立德树人”的教学思想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魏修华.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0,22(13):200-201.
[2]吕莹.“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以Z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3):44-47.

作者简介:刘雪(1982—),女,安徽省阜阳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互联网+微思政”模式探究???
主持人:刘雪
类别:2019年校级质量工程一般研究项目
编号:ZLGC2019JY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