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荣
山东省荣成市斥山街道中心完小 山东省 荣成市 264309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发展中的一块瑰宝,它们是语言艺术、文化传承、人文精神的载体,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备受推崇,值得同学们加以学习和掌握。本次研究基于小学古诗词诵读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意在提高古诗词诵读学习体验,让同学们对古诗词有一个崭新的认识,让古诗词引导同学们在文学艺术素养方面有新的成长和积淀。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诵读;创新教育策略;
诵读诗词经典,这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让很多同学感到苦恼的板块。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还不足以通透领悟诗词的美好。在诵读诗词中常常出现读不懂、读不通、不会读、不爱读等现象。开展创新策略,就是要让同学们突破阻力,更好的体验古诗词的美,并读懂古诗词,深爱古诗词。
一、表演式诵读,魅力展现古诗词
诗词的诵读可以用一种艺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在一些文化单位,或者文艺节目中,诗词的诵读也经常会有精彩的表现。面向小学生开展古诗词诵读,我认为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形式,通过艺术表演、演讲演说的形式为同学们展现诗词的魅力,让同学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有所进步。
我们可以由老师来做示范,在讲台上对诗歌进行声情并茂的演讲诵读。比如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老师模仿电视节目中的诗歌朗诵模式,进行正式的报幕,并利用多媒体展示PPT背景画面,然后登台进行诵读,通过手势动作、肢体语言和语气神态上的把握,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在诵读古诗词时候的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分的情感表达。作为一首田园风情的古诗,可能不需要特别浓烈的感情抒发。但我们可以对照诗词中的闲情野趣,将田园中发生的儿童急走追黄蝶的有趣情感娓娓道来。这应该是一种有些欢快、有些玩味的语气,应该是一种轻松的情绪状态。在老师的现场演绎下,同学们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了诗词中的画面,也觉得乐趣十足。这样的诵读对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大家诵读古诗词有很好的效果。
二、情景式诵读,贴切感受诗词意境
诗词创作中,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谈到诗词鉴赏,人们也必然要从诗词的意境去做品读。让小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诗词意象意境的认知和理解同样重要。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有限,诗词文化素养有限,对古诗词中的典故或者语言表达方式未必能理解透彻,在对诗词意境的解读欣赏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式的诵读来补足短板。
情景式的诵读是指诗词的情景创设与诵读相结合。比如诗词《村晚》,这是宋朝雷震所作的一首诗,它非常生动的描绘了草满池塘、山衔落日、牧童归去、短笛无腔的几种事物意象,充满了浓浓的村居乐趣。围绕这首诗的诵读,老师就可以先在网上找一些符合情景的短视频或者图片给大家看。我们还可以围绕图片去用白话文进行描述,通过欣赏品鉴图片来感知诗词的意境。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你见过池塘中水草飘荡的情景吗?你见过落日在山间喷薄而发的景象吗?你有没有骑过黄牛?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让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去构建诗词的情景,去感受诗词中体现出的村居生活的乐趣。用这样的方式,大家对照情景去诵读诗词,直观的视觉效果和抽象的想象力进行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诗词,鉴赏诗词,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小组合作诵读,共同研究古诗词
小组合作诵读诗词,这是我们为加深学生的认知体会而进行的教学创新举措。和学生单独阅读、单独体会诗词的做法不同,小组合作诵读是一个讨论互动的过程。大家不仅要读诗词,而且要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诗词诵读活动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来引发讨论。比如诗歌《山居秋暝》的诵读中,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尝试分析诗歌中动词的用法具有怎样的作用。比如“照”、“流”、“归”、“下”等,这些动词的使用显然是诗词意境表达或者写作手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它们的使用对诗歌的情景意义的表达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呢?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讨论,在组内发表各自的意见观点。大家还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让老师帮忙解答。这样的诗词诵读,是精读、细读、深读的表现,是让学生充分认知诗词的重要途径。相信随着小组合作诵读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诗词鉴赏能力一定会有很好的提升。
结语:
古诗词是中国千百年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缩影。古诗词数量庞大,题材体裁各有不同,值得同学们细细品读,对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品德,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元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要灵活应用教育策略,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诗意的引领。
参考文献:
[1]王红萍.经典新唱 多法吟诵——小学古诗词创新诵读实践研究[J].教育革新,2020(02):38.
[2]王云仙,陈玲.且用“解、编、插”诵诗乐开花——小学中年级学生诵读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新教师,2019(04):23-24.
[3]陈凤仪,邵瑞霞.诵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以王崧舟的示范课《长相思》和《枫桥夜泊》为例[J].文教资料,2018(0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