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一些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18期   作者:李宗徒
[导读]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的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更好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李宗徒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高职院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辅导员这一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也面临着留不住人的尴尬局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的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更好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
        自1953年清华大学最早出现的辅导员制度至今,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已走过了67年的发展历程,67年来,高校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了高校教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辅导员这一立德树人的重要队伍。
        2017年9月教育部专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这表明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任何一支队伍所取代不了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归属感低
        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原中职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甚至是几个中职院校合并之后发展起来的,它们承担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虽然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规模扩大,但是学校并没有深层次改变中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思维,学校领导或者是教师对高等教育机制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辅导员重要作用的理解,有的甚至将辅导员定性为“宿舍管理员”,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按照高职院校办学要求将辅导员招了进来,但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外出培训等方面却将辅导员边缘化,普通教师对辅导员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辅导员就是班主任,在学校中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久而久之,辅导员在学校中没有存在感和归属感。
        (二)各种角色交叉,工作压力较大
        众所周知,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关心学生学业、生活、心理、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情况,还对接着学校学工、团委、教务、就业等多个部门,多数高职院校达不到辅导员数量与学生数量1:200的比例,并且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相比而言,质量较差、层次复杂,这无疑是加重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量;高职院校同本科高校一样,行政部门设置齐全,但由于行政人员较少,辅导员还兼职着行政事务,为自身发展考虑,多数辅导员还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让高职院校辅导员实感举步维艰,多数辅导员到达一定年限纷纷转岗。
        (三)晋升空间受限,职业前景黯淡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多数高职院校未能按照这个规定执行,虽然随着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重视程度的提高,部分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职称评聘上单列计划,但是辅导员职称晋升参照普通教师要求执行,要求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代课数量,在科研能力上,辅导员多数时间在处理学生事务,不像普通教师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代课数量上,有些高职院校根本不让辅导员代课,有的让代课也规定了代课数量,远远达不到职称晋升要求的数量。

与同期的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相比,辅导员存在着地位和发展通道的落差。在学校的同级教师群体中,辅导员的地位最低,待遇最差,在考核中排后。[2]这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倍感职业前景黯淡,工作消极懈怠。
        (四)岗位配备不合理,偏年轻化
        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较为年轻,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的该职业,虽然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工作有激情,但是学生工作无小事,光有激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没有有经验的老辅导员的传帮带,工作中难度大,遇到突发事件,仅靠学生干部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并且高职称的辅导员能够带领年轻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的科研工作,不但能够增加年轻辅导员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而且还能够帮助年轻辅导员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增强其归属感
        高职院校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方式,认真研究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的有关规定,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让辅导员成为学校中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定期召开全校辅导员工作会议;经常组织辅导员参加国内专业交流和培训;合理配备辅导员队伍,在年龄、职称上合理优化,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加入到辅导员队伍,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优秀辅导员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的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专家型辅导员。
        (二)打通辅导员晋升渠道,增加其发展空间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辅导员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有关规定,在职称晋升上,参照辅导员工作开展较好院校经验,制定出符合学校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的职称评聘文件,更加注重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让辅导员在职称晋升上感觉到与同级教师相同待遇;在职务晋升上,将辅导员列为学校储备干部,重点观察、重点培养,真正让辅导员感觉到岗位的优越性,能够“招进来、留得住、上得去、有盼头”。
        (三)辅导员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突飞猛进,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辅导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辅导员应该看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紧跟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的能力培养[3],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让学校真正感觉到辅导员队伍值得付出、值得培养。
        高职院校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的力量不可小觑,高职院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在高标准招进人员后,需要下大力气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辅导员自身也需要衡量一下是否到达岗位标准,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真正做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9-21.
[2]钱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提升探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59-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2014-3-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