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林1 杨凯莉 2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郑州市第一〇〇中学,河南 郑州
摘 要: 散文《荷塘月色》具有风格典雅、文学性强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将其中的文化意象美、意境美传递给外国读者是译者工作之关键。翻译时译者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运用一定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在面对“异化”与“归化”的抉择时,笔者认为若译者从文化共通感角度对《荷塘月色》原文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不同英译本展开分析与比较,分析与比较其英译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和意境在英译文中的传达,从而使译文更加原汁原味。
关键词:异化;归化;文化意象;意境;文化共通感
引言
散文《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是一篇清新脱俗优秀的现代抒情散文。文中,叠声词的频繁出现、平行结构的多次运用是该篇的文体特色之一。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法结构,非常有效地增强了文字的节奏感。在将这样优美篇章译为英文的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不同人称、暗喻、明喻的转换,若在译文中采用不同手法,能达到音义相映、时空延绵、形象通感。该文本即从叠声词、修辞手法、翻译策略探讨文学翻译中“忠实”与“通顺”、“信”与“雅”的平衡,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使外国读者品味到文化意象美。
一、叠声词
在不同语系中,叠声词,大多指的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在汉语体系之中,叠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其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为千古流传。无论是印欧语系,或是汉藏语系,通过叠声词的使用,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中使用叠声词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汉藏语系中,叠声词的词形通常是AAB、ABB、AABB,即词组中有两个以上的同音同型字。例如“呱呱叫、红彤彤、绿油油、黄灿灿、平平安安、原原本本、清清楚楚”,重叠音节能增强读者们对语言的感受,使听觉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叠声词来抒发情感、表达深切情意。印欧语系之中,以英语为例,叠声词大都是一些带有头韵、尾韵的复合词,这些词组前后发音相近,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E.g.: tit for tat; hum and haw; cling-clang; flip-flop; job-hop; tittle-tattle; pitter-patter.
在《荷塘月色》中,叠声词的频繁出现成为该篇优美散文的文体特色之一。例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散文佳作108篇》译为:“It looks more solitary, 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此处“蓊蓊郁郁”译为“lush, shady ambience”,意在词义之外,借助“sh”的重复来传达更多层次之意。在另一种译文文本里,则译为“lush and fertile”,该译文更接近直译,但缺乏了一种叠声的效果,也缺失了一种朦胧迷离的韵味。因此,《散文佳作108篇》的译文更加贴切、自然,传达了上下文中作者“郁郁”的心境。再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散文佳作108篇》里译为: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这一组句子中频频出现的叠声词和平行结构所达到的怡然自得、生机盎然,在译文中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力图取得同等效果。其中“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采用的是“变语”,即不重复原文中的荷塘和“头韵法”,令读者觉得身临其境、居水而下。“winding; what; water”, 第二句则着重捕捉触觉和空间印象,其中“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传达给读者一种柔软、静谧之美。“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译文从内容、意义着手追求句法的节奏“layers of leaves” 借助音律和头韵,令读者身临其境、心旷神怡。再来比较另外一译本: “On the surface of the winding and twisting lotus pond floated an immense field of leaves. The leaves lay high in the water, rising up like the skirts of a dancing girl. Amid the layers of leaves white blossoms adorned the vista.”前面一译本运用“通感”的手法,没有重复“荷塘”这一主体,而该译文则直译为“winding and twisting lotus pond” ,直译为“lotus pond”,缺失了一种委婉含蓄之美,而第一种版本“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更能让读者浮想联翩、化身入境。第二句“田田的叶子”译文 “an immense field of leaves” 则没有第一种译文“a silken field of leaves”更能化境、传神。汉语叠词中,能够传神地译为英文是不可能完整地再现原文的外形“美”的。穆诗雄认为,抓住原诗最值得表现的“美”之处,尽可能表现原文之美,也是成功翻译这首诗的关键之处。[1]
叠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荷塘月色》成为了一篇美文,朱纯生使用形容词或副词而不用叠词,效果有目共睹,语言清秀流畅,令人读后唇齿留香、美感萦绕心怀。
由此可见,翻译文学作品不能照搬照抄原文文字;在非文学翻译中,多数人用惯了“释义”这一手段,即外语不好理解时,就解释一下以便理解。应该肯定的是,“释义”是任何翻译都可用的手段,但文学作品具有独特性,因而文学翻译就不应该以释义为主要手段。然文学作品的翻译手段有时也不能如此一概而论。文化共通感即是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因此国内外读者在面对一定的文化意象时,就会产生同样的思想情感、心领神会,因此很容易实现跨文化交流。[2]
二、使用其他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许多平铺直叙的描写充满无穷的变幻、勃勃的生机,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排比、通感、头韵以及尾韵。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可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王恩科认为,文化所传承的意义是其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结合体。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清香”于听觉“歌声”相联系。 “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额玲上奏着的名曲。”同样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上的“光影”联系到听觉“名曲”。[3]“The moonlight is not spread evenly, over the pond, but rather in a harmonious rhythm of light and shade, like a famous melody played on a violin.”这种“以感觉写感觉”的修辞使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整体文章之美感。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一种译本为:“ It was a lively season, brimming with vitality, and romance.”此句中的“热闹”用“lively”和“vitality” 二词来译,前者意在呼应上文,后者平衡句子节奏,同时运用“尾韵”的修辞手法,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一种译本为:“It was a festive and a romantic occasion.” 该译文更趋向直译,通俗易懂,但缺乏一种文化氛围中的音乐美、意境美。“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译文如下: “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或 “Just like a string of bright pearls or stars in a blue sky, or like lovely maidens just emerging from their bath.”第一种译文更趋向于文化意境之中,明珠、星星、美人形象如在眼前;第二种译文按照原文进行照搬照抄,虽达到了“信”,但缺失了“达”、“雅”。
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文化层面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上古神话、历史典故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记录人类的心灵历程。古往今来,无论是哪一种语言文字,都是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从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永垂不朽。翻译是一座桥,连接不同国度的人们,使其能够进行交流。[4]交流的第一境界即是利用言语或是肢体语言,使交流能进行下去;交流的第二境界是能与之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第三境界是体会不同语言文化所传达的意境之美。
三、翻译策略
《荷塘月色》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种译本为:“It has been rather disquieting these days”.原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主语是谁,该译本为第三人称,将重点置于内容,而非形式,趋于“异化”。另一译本则为:“I have been exceedingly restless”.该译文中则使用第一人称,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完全“浸泡”在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里。所以,对一个译者来说,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结构之差异也很有必要。文化无孔不入地浸泡在语言的结构之中,中国社会比较注重集体,而西方社会则强调个人,这就是影响语言外在因素的对比。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散文佳作108篇》给出的译文是“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原文中直接运用了修辞手法明喻,而译文却把明喻转换为暗喻,虽然在形式上是不对等的,但是在内容上更加贴切。古代诗歌中,关于“月”的文化性诗句多不胜数,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关于“荷花”的诗篇也是信手拈来,举例来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荷塘月色》中,月和荷花混于一体、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令作者忘却白日里的种种烦恼,将自己寓于广袤天地之间。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双语转换的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散文翻译中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价值观念,而这些在翻译中就使得译者做出“归化”或“异化”的选择,从上面散文译本可以得出,最佳译本是尽量保持原作丰姿、通过“传神”来达到文化交流之目的。
第二种是动词,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曾经说过:“不管一个人所要说什么、做什么,一个字就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即可使之生动。”《荷塘月色》中“月亮渐渐地升高了”的译文有三种,朱纯生译本为 “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王椒升译本为:“The moon was now rising slowly”;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通过这三种译本比较, “rise” “sail”都在表达月亮逐渐升高的过程,但不同动词的选择则会使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情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总之,本文从三个方面,透过散文风格典雅、文学性强的特点,从文化共通感角度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相关原文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不同英译本展开分析与比较,主要分析与比较了其英译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和意境在英译文中的传达,进而关注不同译本译文所隐含的“信”与“雅”,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穆诗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80.
[3]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 曾利沙.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择义的理据性[J]. 中国翻译,2005(7):36-40.
[5] 陈忠华.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为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维和文化共同感与意象翻译研究[编号:15YBA401]
作者简介:李延林(1960—)男,湖南益阳市资阳区人,中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翻译研究,MTI人才培养研究。杨凯莉(1995--)女,河南开封人,硕士,郑州市第一〇〇中学英语教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及人才培养策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