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顺胜
湖南省双峰县教育局 417700
摘要:中小学研学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门新的活动类课程,它的设置与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基础教育的育人方式。然而,由于对该课程的开设价值及其理论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因而社会各界对该课程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不高,从而在实施过程缺乏协同支持,进而影响其常态化开设与实施。
关键词:中小学研学实践;内涵、类型;实施模式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立德树人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游学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珍贵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教育意义,是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形式。
1中小学研学实践内涵
中外学者对“修学旅行”与“教育旅游”内涵的探析,为中小学研学实践的内涵要义提供了支撑。“修学旅行”源于日本,后在国内受到较多的关注。日本学者主张修学旅行是以旅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社会,提高文化修养,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国内学者则强调修学旅游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依托一定的修学资源,以旅游的方式达到个人知识研修的目标。国内的研学实践强调该活动的教育意义,其内涵也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别。其中广义的研学实践更多以“修学旅行”和“教育旅游”的内涵为主体;狭义的研学实践则是特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动。两者除了旅行主体的区别之外,还有组织单位、目的等方面的区别。而中小学研学实践则是进一步将旅行主体规定为中小学生群体,基于中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学现状的局限性以及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等,由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以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为目标专题的重要参考,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真实情境中进行体验,获取直接经验,最终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体验性”作为研学实践活动的核心特征之一,强调了研学实践是一种通过体验来达到教育目标的育人方式,没有旅行与体验就不能称之为研学实践。
2中小学研学实践类型
2.1历史人文类
参与者通过进入某一历史人文环境之中,开展研学实践,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感受历史文化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体验历史起落的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理解区域历史文化成就,从而增强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自信,以历史人文育人。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古村落、历史遗迹等,在考察、调研、观赏、鉴赏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认识区域历史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过程,认识和了解非文物文化遗产及其历史价值,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
2.2自然地理类
参与者通过进入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开展研学实践,认识自然与地理环境对人及人类社会的影响,理解自然发展规律,从而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需要人地和谐相处,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区域协调发展等,即以自然地理育人。通过实地考察区域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了解和认识区域地理位置与特征,以及地质环境变迁史等;认识自然现象与景观美学价值、自然资源与自然生态变迁以及自然生态问题与生态平衡治理策略等。
通过考察、调研、观赏、鉴赏、体验等,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认识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人与自然、区域地理的关联性,了解自然生态特征及其成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2.3营地体验类
体验考察类的研学实践专注生存和生活体验,或专注职业体验,注重学生多维度发展。为了规范研学实践营地体验教育,国家颁布了相关文件,并根据各地申报批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主要包括参观营地生活体验、创业训练和职业训练体验等。例如,在营地生活中,让学生开展烹饪、房间整理、清洗厨具,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生活技能训练;创业训练和职业训练体验主要是让学生进入相关工作场所或模拟工作情境之中,体验职业角色的过程,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提升生涯规划能力。通过开展营地体验活动,感受集体生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生存。通过营地体验活动,让参与者体验生活基本技能在成长中的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乐观的生活情趣,快乐地生活,形成正确的生活观、职业观,快乐成长。
3中小学研学实践实施模式
3.1单列课程
首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明确研学实践是中小学一门必修课程,以及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作用和地位,使每一位教育者了解与认同,并重视该课程设置与实施,同时,明确规定其学分与学时,将其列入课程表,列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之中。将参与研学实践的情况,计入学生的学业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学校在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开展,也可以将研学实践课时与综合实践活动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课时合在一起,集中开展。其次,根据国家相关的研学实践课程文件,制定《中小学研学实践指导纲要》以及实施细则,同时,制定研学实践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以规范研学实践开展。再次,学校依据相关文件制定研学实践课程管理制度和文件,以改变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的随意性和无序状态。如:根据研学实践总目标,制定《学校研学实践实施方案》,结合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将研学实践课程总目标分解成年级阶段目标,编制年级中小学研学实践目标,设计与制定年级研学实践实施方案、序列主题活动实施方案、项目化实施方案等。以利于开展有层次性的、序列化研学实践活动。注重各阶段研学实践目标、内容与组织实施相互衔接,保持研学实践的整体化和系统性设置。
3.2跨界融合
一方面,在设计中小学研学实践时,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可以利用的研学实践课程资源,联系学科课程内容,围绕中小学生涉及到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进行课程综合,开展跨界教学。另一方面,以某门学科课程为基础,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将学科课程内容转化为研学实践的内容,设计研学实践活动。如:中小学语文、历史、社会等人文学科课程,可以游学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增强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在研学实践活动中,让学习者了解社会人文学科知识,增强民族社会生活文化理解与认同等,自然、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课程也可以游学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与探究;劳动课程、职业技能与生涯规划等课程也可以游学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走进田间或工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以获得生产技能和生活技能等。通过学科融合,进行跨界教学,实施研学实践,有利于研学实践深入开展。
结语
作为学校一门课程而设置的研学实践,为了防止该课程实施仅仅停留在情境的感知和身体的感知阶段,每一次研学实践的开设与实施必须根据设置的目标进行设计,让学习者带着知识去旅行,带着求证去旅行,不断的引导学习者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去探究,更重要的是带回问题与思考,带回知识与能力,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活态文化视角下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考察[J].教育研究,2019(3):154-159.
[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017年重印):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