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子敏2阚华3周春霞
广州市第113中学 510655
摘要:薄弱学校的学生结构是少量的优等生,大部分的“中等生”和“学困生”,再加上初中生好动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主要精力被消耗在课堂纪律的控制上。费尽心思管好了课堂纪律又面临大批“学困生”因学习跟不上而走神的难题。本文介绍如何用互助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的同时,激励“学困生”尽己所能的地学习。文章首先阐述了薄弱学校面临的困难以及互助式教学内涵,然后提出了互助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合理地划分互助式学习小组、制定评价机制、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活动等,最后论述了互助式教学的教学流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 互助式教学 薄弱学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人们对于教育的广泛重视,基础教育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但由于种种的原因,教育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某些地区存在着教育的低洼地——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生结构是少量的优等生,大部分的中等生和大部分的学困生。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数学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畏难情绪较重,但是大部分小孩思维敏捷,提升课堂效率,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才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1】新课程标准揭示: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在彼此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互助式教学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理念和互助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善于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团结互助,进而实现自身的有效学习。
一、互助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助式教学是指在一个班级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对班级同学的组织和引导,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组,用于学生的学习和探讨。【2】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要通过合作交流、帮助、鼓励等手段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尤其是合作意识与责任感。发展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合作学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尝试多种交流方式:讨论、解释、指导等等。总体来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集体化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学习和沟通,使班级上的“学困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互助式教学的典型特点是竞争、讨论,互助。【3】
二、互助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合理地划分互助小组
互助式教学的其中一个典型特点是竞争。为了让竞争更为公平,竞争者的起点应相同或者接近,因此小组的划分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性别等按照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的划分。例如我现在教的这届学生的分组是这样操作:(1)根据班级人数计划把班级的同学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人。(2)摸查学生的成绩,把全班成绩最好的8位同学定为小组的1号种子,第二好的8位同学定为小组的2号种子……如此操作确定好1到6号种子的名单,然后把种子号与名字,学生性别写在纸上。(3)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别,兴趣爱好,性别组合小组。每个小组6位成员,分别拥有1到6号种子。这样的分组具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特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异组同质——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则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2、制定评价机制,促进小组的互动。
在薄弱学校教学,最为困难的是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中的个别同学在小
学六年里已经养成油盐不进,学习散漫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评价机制的制定要“偏心”他们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小组互助式学习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确立一种既能促进学生个体努力上进,又能促进小组成员间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评价机制。对于小组的评价,我实施奖励分评价,并共享评价成果的方式。小组间的学习评价每节课课后统计一次,得分较高的三个小组将获得奖章盖印一次,以此记录小组成长轨迹。小组的得分评价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基于回答问题获得的评价,课堂上被提问的同学只要回答问题正确,则小组加1分;二是基于上台讲题或者做题获得的评价。6号种子上台做题正确,则小组加6分,5号种子上台做题正确则加5分,如此类推。在熟悉评价机制后,若需要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做题时,小组的同学都会考虑尽量派一个种子号数大又能保证拿到分的同学参与。这就促使在交流环节,1号种子不仅会倾囊相授,而且还会关注同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3、设置合适的课堂教学活动,保护“学困生”学习的信心。
互助式教学的典型特点是竞争、讨论,互助。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互助,而互助与讨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竞争的结果走向要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若设置合理,让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有的放矢,并且小组中的“学困生”又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那么小组间的竞争就能促进小组的团结和合作。反之过高的活动目标只会让“学困生”沦为小组交流活动的观众,甚至加深他们对学习的失望情绪,从而导致厌学情绪渐重,这样就会影响小组成员间的和谐。教学活动的设置可灵活根据内容的难易而改变。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直线、射线、线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图形的表示法,在交流讨论后的小组PK环节,我设置了同号种子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的比拼环节。用抽签的方式选定参加比拼的种子号,比如抽到5号种子,那么每组的5号种子上黑板比拼,然后由我给出比拼的题目,参赛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形。一般地,6号种子间的比拼题目会相对简单,例如“画出直线AB”、“点A在直线a外”、“直线AB经过点C”等。1号种子间的比拼题目会难一些,例如“反向延长射线AC至E,使CE=2AC”、“线段AB,CD相交于点B”“P是直线a外一点,过点P有一条直线b与直线a相较于点Q”等。这种小组PK的方法适用于解答过程简单且容易批改的知识点抽查,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或解不等式等知识点的考查。而几何证明题的考查就不太适用了。因为几何题的学习更注重解题思维过程的形成,所以学习几何时,交流讨论后的小组PK环节我一般会采取小组派同学上黑板讲题的方法进行小组竞赛。为了鼓励“学困生”参与活动,我会在时间和评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若6号种子上台讲题,时间为3分钟,完成任务则小组加6分,若题目只讲对一半也可以加3分;若1号种子上台讲题,则时间只能为1分30秒,完成任务小组只能加1分,没完成任务不加分。当然几何的学习我们也不能忽视对证明题规范书写的培养,尤其是起始年级的学习。因此,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的复习课上,我设计了被命名为“接龙”的小组PK活动。在交流讨论后用抽签的形式决定上台做题的小组。被抽中的小组先由6号种子上台书写题目的解答过程,6号种子若能写完整个解答过程,则该小组加6分,若不能,只要他能写对其中一个得分信息就可以交棒给5号种子继续完成该题的解答,5号种子也是如此,若能写完整个解答过程,则该小组加5分。若不能,则需写对得分信息才能交棒,若写不出任何一条正确的得分信息,则接龙失败。例如在这节复习课上有这样一题,当时抽中的小组的解答过程如下:
题目:将一块直角三角板放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1与∠2互余.
试判断直线a与b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之;
小组的解答过程:
解:a∥b, ……………………… 6号种子
理由如下:
过点C作CH∥a,
∵ CH∥a
∴ ∠1=∠3 ……………………… 5号种子
又∵∠1与∠2互余
∴ ∠1+∠2=90°
∴∠3+∠2=90° ……………………… 4号种子
∵∠BCA=90°
∴∠3+∠4=90°
∴∠2=∠4
∴CH∥b
∵CH∥a
∴a∥b ……………………… 3号种子
最终这个小组加了3分。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看到,虽然6号种子只写了短短的3个字符,但至少他知道平行是两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在跟着学。他参与了课堂活动,这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三、互助式教学的教学流程
互助式教学必须要明确一定的教学流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个流程设计教学
活动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具体的流程分为:知识点的学习 展开互助学习 小组PK查漏补缺 教学总结。
知识点的学习形式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变换,可选择学生看书自学、教师讲解或者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的形式。这部分内容与平时的教学设计没有区别。
展开互助学习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即在开展互助前要告知学生下一环节比拼的形式和内容,最终引导学生竭尽所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任务分配,协调和合作,展开互助学习。
小组PK查漏补缺环节是开展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参与积极性、教学方式的感受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为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提供舞台。
教学总结不仅要总结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要总结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时要多从小组成员的参与性,学习的积极性入手,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感受学习的快乐。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科学、合理、有效地落实互助式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合作气息浓烈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有效交互中逐步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马金秀,初中数学教学中同伴互助模式的实施研究, 出版源:《中华少年》,?2016(8)
【3】杜晓玲.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式教学初探[N].发展导报,2017-11- 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