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生存困境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18期   作者:彭礼
[导读] 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面临经济待遇低且不稳定、工作任务中学习机会少、社会认同度较低、社会保障不完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问题。
        彭礼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面临经济待遇低且不稳定、工作任务中学习机会少、社会认同度较低、社会保障不完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问题。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群体生态、个体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遭遇生存困境的原因,建议通过提高民办高职教师社会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提高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生存困境
        
        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教育为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困难,如师资问题。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各地要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强教学研究活动,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        参考文献;
[] 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8/content_5160828.htm]]但在实践中,民办高职教师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
        一、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
        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生存环境,“从宏观上看,包括外部环境(包括政策规范环境)和内部环境(包括思想和观念环境、体制环境等)。从微观上看,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学术环境、体制环境、精神环境等”[[[] 徐延平、 王康康,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环境问题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05):35]]。
        1、经济环境:待遇低且不稳定
        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课时费等)是衡量教师生存状况的核心指标。[[[] 钱静、李晓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生存状况调查及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04):28]]但与公办高职教师相比,民办高职教师的收入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笔者调查发现,部分民办院校寒暑假只发放基本工资,62.5%的受调查者反映,从学校获得的年收入为5-6万,20.8%的人为3-4万,还有4.2%的受调查者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79.2%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兼职或其他收入来源。
        2、工作环境:任务重学习少
        对与公办院校教师向相比,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往往身兼多职。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规定讲师及以下职称的教师完成的基本教学工作量为12课时/周。部分青年教师表示自己每周的课时量在20课时以上。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完成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以及其他科研、管理、招生等方面的工作。
        但另一方面,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却相对较少。在笔者的调查中,只有8.3%的青年教师表示对学校提供的各类培训与进修机会“比较满意”,37.5%的青年教师表示“一般”,54.1%的青年教师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受访者表示,学校提供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主要是国培、省培等国家财政资助项目以及职称评定需要的继续教育培训;除此之外,学校主动出资提供的培训进修机会很少。
        3、社会环境:社会认同度较低
        从总体上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一直在逐步提升。但与公办院校教师相比,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在家长、学生甚至教育内部,民办院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度远不如公办院校。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入发展,民众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逐步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收入相对较低的民办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部分青年教师在价值取向从“追名”向“逐利”转变。
        4、体制环境:社会保障不完善
        社会保障不完善是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反映较多的问题。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虽然按照规定为教师缴纳了五险一金,但基本上执行的都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最低标准,与青年教师的期望值之间有较大差距。在笔者的调查中,58.3%的受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的福利待遇“一般”,33.3%的人表示“有点不满意”。
        5、精神环境: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调查发现,目前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行业的认同度较高,笔者的调查发现,62.5%的受调查者认为教师是“一种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因此,“转行”并不在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中。但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对所工作的学校的认同感相对较低,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教师离职倾向较大。在笔者的调查中,当询问“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还会待在现在的学校吗”,明确表示会留下的的青年教师只有29.2%,“不会”“说不清”的比例分别是25%、45.8%。


        二、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生存困境的生态学分析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及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规律与机理的一门学科。[[[] 闫蒙钢编著,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我们大致可以从三种角度和三个层次来分析: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它反映了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教育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因素组成的系统,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 高岚著,学前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8]]即教育的生态系统、教育的群体生态和教育的个体生态。据此,我们从生态系统、群体生态即民办高职院校、个体生态即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分析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遭遇生存困境的原因。
        1、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学认为,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环境。[[[] 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5]]在每一类的环境中又包含多种多样的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统称为生态因子。每种生态因子都可作为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对教育教学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闫蒙钢编著,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因此,影响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复合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相关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民办院校作为民办非企业的法人身份带来的体制壁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805/t20180508_335337.html]]但第三十一条又规定:“ 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国家鼓励民办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为教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805/t20180508_335337.html]]在教育实践中,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一个执行的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一个执行的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者之间差异较大。这样的区别自然而然的让民办高职教师觉得自己不如公办高职教师,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2、群体生态:学校因素
        教育的群体一般指一个班级、一个院系或一所学校。教育的群体也是一个小的教育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含着人的因素及相关的教育因素。[[[] 傅桦、昊雁华、曲利娟编著,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54]]长期以来,民办院校区别于公办院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带来的办学自主权。这既是民办院校的优势,但也是其劣势。正因为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民办院校往往办学经费紧张、财力不足,在相关投入上常常能减则减、能拖则拖、能不投就不投。这就导致学校对教师重用人轻培养,具体表现为学校真正的专职教师少,一个人可能被当做几个人来用,青年教师日常事务多,专业性、成长性、创造性、研究性事务少,外出学习、进修、培训机会少,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也不够。这是青年教师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的最主要的原因。
        3、个体生态:教师自身因素
        教育生态学认为, 教育生态的主体要获得发展, 就必须自身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主要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 必须使自己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0(11):97]]尽管社会环境、学校因素等均是影响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生存的重要原因,但教师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一般、科研能力较低、对未来发展缺乏清晰的规划和认知,整体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抱着随时准备跳槽的心理,认为自己和企业员工一样,都是给老板打工的打工者,都是在为别人做事。在这些因素,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面临生存和和发展的困境也就成为了必然。
        三、提高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生存质量的建议
        第一,消除体制壁垒,在教育实践中给予民办高职教师和公办高职教师同等的社会地位,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对非营利性的民办高职院校可以从经费上给予适当支持,以缓解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压力。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监督力度,对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加大惩处力度,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需要民办高职院校改变重用人轻培养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在兼顾公平和在学校服务年限的基础上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水平,在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提高、培训进修机会等方面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人际关系氛围.
        第三,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这首先要求青年教师对自身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最终的职业发展目标——教学型、学术型还是实践型?目标不同,实施路径和方式自然也不同。但无论何种目标,青年教师都需要克服为别人打工的心理,将工作看做自己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生存境遇才能真正改善。
          [ 收稿日期:2020-6-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以湖南民办高职为例”(课题编号:XJK016BZY020)成果
作者简介:彭礼(1986—),女,汉族,湖南双峰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农村教育、职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