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区教师指导行为的提升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月18期   作者:程梦灵 贾修建指导老师
[导读] 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园区角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程梦灵 贾修建指导老师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园区角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正确认识美工区活动的价值;提高美术专业素养树立科学的指导观念;把握介入指导的时机;选择适宜的指导方式灵活定位教师的角色。
        关键词:美工区活动;教师指导;幼儿发展  
                                                                                                    
        一、正确认识美工区活动的价值,提高美术专业素养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不仅是大班制教学的拓展,也是幼儿园课上需要的重要分支,幼儿教师要在美工区活动开设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如将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到其中,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教师要正确认识到美工区的价值,有意识的布置有准备的环境,营造安静舒适的氛围,让幼儿的自主性、个性化、美术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等各方面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目前幼儿教师的年轻化现象较大,文化水平较高,新型教师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能将知识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切忌死读书、读死书[1]。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幼儿教师更要多读书,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断的吐故纳新。
        幼儿教师艺术素养的行动指标是《指南》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应在课余时间,多多学习和领会《指南》艺术领域相关精神,也要学习与美术有关的理论知识,体验不同的艺术文明,领略各地域的文化特色,提升幼师的艺术文化涵养;准备必定的艺术技能技巧,提高艺术活动的组织才能。
        二、树立科学的指导观念,把握介入指导的时机
        教师对幼儿在美工区的活动应该要有一定的观察意识,因为观察是选择指导方式的基础。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幼儿的作品完成度来进行评价幼儿在美工区的行为表现的好与坏。观察幼儿在活动区的行为表现,发现幼儿行为的动机,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


        在有等待的观察中对幼儿实施主动介入式指导,教师要学会等待,有目的的等待是有效观察的关键所在,等待也是教师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能够体现出教师的耐心[2]。教师在一旁等待观察着幼儿,不要过于强求幼儿对美工区活动的时间,给予幼儿更大的想象空间,幼儿能够大胆的操作探索各类材料。当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及时发现并对幼儿实行主动介入指导说“你好,我的水彩笔不出颜色了”以此来拉回幼儿的精力;当幼儿放下手中已完成的爱心折纸作品坐在一旁出现倦怠时,教师可以有效介入,引导幼儿爱心还可以长出翅膀,将已完成的爱心的一面全部抽出,一步步探索。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观察,才能够对幼儿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关注幼儿的需要和爱好以及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三、选择适宜的指导方式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良好的作用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方式是分不开的。[3]教师随时的介入指导,不注重指导方式,会干扰幼儿在美工区的体验与表现。
        教师语言指导的引导性、探究性会直接关系到幼儿在美工区的自主创作。比如,一名幼儿在给熊猫先生涂色时,把它的身体涂成了彩色的,有红的、蓝的、紫的等等,旁边的孩子看到后都说他弄错了,熊猫只有白色和黑色;只见乐呵呵的小脸逐渐不见了,也放下手中的画笔闷闷不乐了。此时教师看到要赶紧实施指导方式,用启发的语言表扬他:你的熊猫先生穿上了彩色的衣裳可真漂亮,你能告诉大家你的熊猫先生是要参加什么聚会吗?幼儿听到老师的这一番话,瞬间有了兴趣,聚精会神地告诉小伙伴们熊猫先生参加聚会的故事。罗扎诺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教师可以在美工区对幼儿实施间接地暗示方法指导幼儿,帮助幼儿思维的扩散。比如,有个男孩不小心把黄色颜料滴在了纸张上,有些手足无措的望向老师,老师这时微笑的蹲下来,双手当成耳朵,汪汪汪地蹦跳到男孩跟前,男孩会心的领悟到老师的暗示,在黄色颜料那着手画起一只黄色的小狗狗。
        四、灵活定位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活动中的定位是多样化的,面对不同的活动情况,教师的身份也应该发生相对的变化。我们常说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指导者,但真正做到的教师却很少,几乎会以导演者或教育者的角色对待幼儿的指导[4]。教师要根据活动的进展程度来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幼儿显得无从下手,没有明确目的时,教师是幼儿的启发者;活动进行期间,教师要做一名观察者,学会等待,及时对幼儿伸出援助之手;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又成为作品的评价者。教师的身份是多元的,但不能以导演者或者教育者的身份自居,无论何时都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每个幼儿因为生活经验、技能掌握的层次不同,在活动结束后各自能力获取的接受水平的不同,所以幼儿在面临活动区材料的操作也会不同。前提条件是教师要对每个幼儿进行合理分析,了解幼儿属于哪种气质类型,才能展现更好的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4.
[2]陈莹.熟手型幼儿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行为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45-47.
[3]董旭花、韩冰川等.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14:82.
[4]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4.
        
作者简介:
程梦灵,女,汉族,山东济南,1999年6月,本科。
贾修建,男,汉族,山东济南,1988.02,研究生,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