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 何万春
[导读]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
                 
         何万春
         福建省邵武市屯上中学
         
         
         摘要: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其发展,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理念必须更新,师生角色要转变,教学内容不能只由教师预设,教学方法以引导、启发为主,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教学理念         师生角色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直到现在,由于教学理念的问题,加上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设好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往往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容易“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将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失去了自我,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其发展,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真正行动起来,付诸实践。
         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更新
         课程标准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培养与发展学生较为全面的能力发展。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出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样,语文教师自己要多学习,多阅读,多写作,多思考,多关注社会,多关注国家大事。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如飞,语文教师尤其需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才能高屋建瓴。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与众不同的思维,乃至学习模式与生活方式。课堂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更主要的、占主体地位的是学生。“教,是为了学。”教师要甘作人梯,让学生踩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肩膀向上攀登。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角色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霸占”着课堂,把控课堂节奏及知识结构,掌控者学生的思维发展,师生存在着明显的堑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明确指出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教师一定要还课堂于学生,不能以讲代学,包办一切。该学生学习的,让他们去完成;该学生表演的,让他们去表现;该学生承担的,让他们去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是引导者,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还可以时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学生请教,和学生一起讨论、辩论等。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对了,或是说出连教师都没想到的见解时,从他们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庞上,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内心满满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这无疑增强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有时也不得不赞叹孩子们的见识和创造力。我还特别赞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成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语文教学内容的预设与课堂现场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余文森教授认为:“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教师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因此,要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在和学生共同探讨写作构思时,就临时想起近期自己看过的电影《河朔迷云》,播放了重点片段,让学生领略其中出乎意料的结局。唐代一边塞重镇开始是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主事,不久,掌兵权的老二董将军被杀,接着,老大节度使张大人失踪。很明显,老三观察使李大人嫌疑很大。但结局是,虽然老三囚禁了大哥,但他是为了找出真相,是正义的。大哥才是想杀掉其他二人,独霸一方的真正凶孽。这个例子并没有列在我备课的内容中。谈及此例是我的临场发挥,即我关注到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一位语文教育家讲座时,举了个例子:一位七年级语文教师跟平时一样上课,一堂课刚开始,刚入学不久、满脸稚气的学生被一只出生不久,正在学习飞翔的小麻雀吸引住了。接着,它吸引走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和心思。这位教师不是简单地阻止或呵斥学生,而是放弃了预设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观察这只小生灵,启发学生:如果写一篇关于这只小鸟的作文,该怎么写?如此,这堂课变成了写作课。学生们兴致盎然,个个开动脑筋,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描写它的外貌,可以描写动作、神态,可以猜想它的心理,有的学生还想到要保护野生动物与环境,等等。一堂自然顺畅、生动活泼、气氛活跃、效果良好的作文课就这样完美地上好了。关键的是,这堂课没有压制孩子们好观察、好动脑、好动手、好表现的活泼天性。
         四、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选择
         首先,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改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两次提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这一准则给教学方法选择指出了大致方向。《课标》还明确提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但不是什么问题都启发,不是什么时候都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要根据问题难度、实际学情,适时启发。讨论教学方式则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一。不仅可以小组讨论,也可全班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了满足和愉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针对农村孩子阅读兴趣普遍不高、阅读量普遍不足的问题,我采取“课外不足课内补”的办法,每篇课文(诗词除外)都不急着讲解,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以默读为主)。学生阅读,其实就在自主学习,可以随时提出疑问、感受或见解等。在学生充分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较全面的感知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还有利于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经过一两年时间后,我发现效果挺好。学生的语感增强了,阅读能力提高了。
         五、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平等对话,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充分地展现学生个性,锻炼学生能力;师生融为一体,教师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也能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地发展能力,学有所得。
         评课时,老师们提到这堂课的一个鲜明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或电脑,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真是大胆的尝试。如此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十分前卫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这是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科学性、综合性的要求,是促进新形势下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落实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余文森《“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理论意义与课堂模式》
         3、《论语·述而》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