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 王新莲
[导读]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够发现学科优势,
 


         王新莲
         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中心小学,吉林农安130200
         【摘要】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够发现学科优势,并且将这种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运用这些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特点。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活动中,将对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引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这种渗透作用呢?这就求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契机,将教育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引领,帮助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课堂

         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明确的意见,指出各所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校园生活占据了成长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健康教育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是不利的。语文学科有其特殊的属性,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个学科紧紧联系着人们生活中的点滴、内心的情感以及个人的体验、感受等。这就使得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具有知识性,同时还更加丰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感更加丰富,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碰撞,相互之间都可以产生相互影响。因此在众多的学科中将语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一、从教材中挖掘重要因素,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一,这是学生识字的基础学科;其二,依据这个学科可以引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其三,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区分善恶,同时教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实现创新。
1.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中的有些文本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来发现这其中所隐含的教育内容。将贯穿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现出来,并且剥离出来,使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我们在小学的时候都学习过一篇课文叫做“小马过河”,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学习到的主要是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教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步骤。首先是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带着这样的疑问:小马第一次过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能够成功过河的原因又是什么?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有老牛、有小马、有小松鼠等,角色不同,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更强的代入感,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学生也可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通过学习,形成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还有些课文中蕴含的心理因素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落花生》一课,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通过对比苹果与落花生的不同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同时对比课文,点明文章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更愿意做哪一类的人。通过辩论,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尽管是反方同学,也可能提出被对方认同的观点。通过这种形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不同的人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无论是像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像苹果那样的人,都有各自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还有需要进步、改进的地方。

2.从课堂中捕获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最好契机,语文教学的每一分钟课上时间,都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惯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持续的状态。一般来说,教师不需要非常直白地将心理健康内容讲述给学生,因为语文课依然有其更主要的任务要求。我们所说的渗透,是通过挖掘教材当中可以作为心理健康引导的内容,做以强调,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有其是当老师发现学生的情感处于激扬的状态,受到震撼与冲击等,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出来,就可以借此将我们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内容融入其中,对其思想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

3.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之外我们可以将实践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以及自主性,这其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辅导的机会就更多,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融于生活,潜移默化,在实践中见缝插针,随时进行,随时停止。这样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做设计、可以组织游戏,可以做手工,可以组织各类比赛,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各种不同的情感,品尝成功的喜悦、经历失败的打击、沮丧等等,通过与别人分享这些感受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鼓励。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厨艺大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从家中选取食材,在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出现失误还是一次成功都会有情感的变化,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就会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长的道路上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是师生间拉近距离的好机会。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意识:语文教学具有实用性、创新性以及人文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这是语文教学的进步与延伸,同样,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最科学的方法与模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便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1] 王永科 .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8,15(03):147.
[2] 王颖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17):135.
[3] 张淑清 . 浅谈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策略 [J]. 学周刊 ,2018(26):4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