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程忠旭
[导读]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手段的革新与优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程忠旭
         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 山东 济南250300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手段的革新与优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也使得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逐渐朝着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极大的优势。在此背景下,教师在改革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个授课环节,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基于此,文章以小学数学为例,结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理念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该学科教学工作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数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帮助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其大脑的灵敏度,也对小学生自身逻辑判断能力的塑造很有效果,从而促进孩子的全方面发展。但是数学的学习并不是很容易,它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且有较好的记忆力,这样才能自如地运用课堂上数学老师所讲的知识,从而发现数学的奥秘,渐渐地爱上数学这门学科。不过好在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飞快,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会变得更生动有趣,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1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的含义探究
         首先,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阐述世界。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其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过程。这样,教师把较难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让学生能灵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其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最后,两者的相互渗透主要是指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使得两者的课程架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等,注入相对应的技术资源和知识点,实现两类课程的有机整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得、整理、加工、沟通、创新、运用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数学知识教学,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2.1创设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目前在小学最普遍的信息技术就是多媒体了,但是有很多数学教师不懂该在数学的课堂上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图画、视频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能够真真切切地体味到数学的魅力以及趣味。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的时候,同学们的思维转换不是很快,那教师就可以采用以物代数的方式,先放上1个苹果,然后把苹果平均分成两块,就是二分之一;如果在接着继续分成相等的四份,那每一小份苹果就是那一整个苹果的四分之一。用图画的形式,抓住同学们的眼球,更直观地向同学们解释了分数的基础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2.2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思维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公式的推导比较抽象,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一套三角板、一个圆规、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学重难点很难被突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欠佳。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和一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亲身经历,进而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学生关于1时=60分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我运用多媒体展示龟兔赛跑的情境,将钟表具化成12棵树,作为龟兔赛跑的路线,然后我设置动画时间,使龟兔赛跑时间同样多,开始赛跑,跑得快的兔子跑了一圈(60分)时,跑得慢的乌龟只跑了两棵大树的间隔(1时)。通过龟兔赛跑的展示,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和学生难度,突破了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2.3多手段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课堂关注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结合,并把教学重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展示一个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把思维过程完整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快找到问题所在,以及如何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通过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演示圆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从各个角度进行理解,通过一个动态的演示过程,引发学生进行观察、组织语言,自主探究,从而对这个知识点记得更牢固。又如,教师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绘图工具,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拼图形,比创意”的教学,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在电脑上设计制作不同的拼图,从而区别轴对称和旋转以及平移这三种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想象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既整合了数学和信息技术教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打破教学重难点的限制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无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工作的实施。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来创新教学模式,打破教学重难点的限制,直观呈现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从而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针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动画视频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掌握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即:课件展示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然后出示问题:两车从两地相向而行,甲和乙每小时分别行驶45千米和50千米,两车在距离终点10千米的地方相遇,请问两地之间的路程为多少千米?针对该问题的解答,教师可以利用线段图进行辅助解答,为学生演示两车行驶的状态,从而细化问题重难点,使学生轻松解读题目。可以说,通过图片的展示和动画的演示,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帮助学生快速且透彻理解所学内容。
         2.5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教学生数学知识,而是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知道它们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一些数学知识的清晰高效的展示并不是一个难题,只要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就能实现。如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和公式的推导,深层解释一些数学法则,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自由处理,最终显示清楚、生动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具体的数学知识是如何形成的。
         3 结语
         生活因网络而变得精彩,学习因信息技术而更轻松。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学生乐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生机勃勃,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7(1):115.
         [2]张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俞晓丽.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提高教学效果[J].新课程(中),201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