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霞
苏州技师学院
【摘要】:英语完形填空是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测试题型,普遍存在于各类英语测试中。完形填空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语篇,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语篇意识,学生在处理这一题型时失误较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篇意识的培养,传授语篇分析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处理完形填空这一题型。
【关键词】:完形填空;语篇;语篇分析
引言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英语教学都是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教学重心往往放在词汇和句法这两个低级层面上,对于语篇分析这个高级层面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语篇分析能力较低,完形填空测试就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这种情况。
因此,将语篇分析用于完形填空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语篇的角度对英语完形填空的特点进行分析,便于使更多的语言教育者意识到语篇分析在完形填空教学中的作用。
1 完形填空的理论基础和结构特点
1.1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填空的理论根据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是德语词,意为“完形”、“经验的整体”。格式塔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有空缺或被破坏的物体形状时,最有效的方式是整体认知,其间下意识地把形状中的空缺填补上去。反之,如果逐点观察,就会“见树不见林”,迷失在空缺中。
Taylor认为,人的阅读过程也是完形的,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越高,可容忍信息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刘润清,2000)。完形填空即是对一个信息被破坏的阅读语篇的修复完形。因此,解完形填空首先得在对语言整体进行认知的条件下,利用超句法的语篇分析的手段去修复空缺。其主要特点是:不能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分析来认识整体,要理解整体的全部性质,就必须“自上而下”地分析整体机构到各个组成部分的特性。
1.2 完形填空的结构特点
完形填空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语言学家Wilson Taylor 所设计(Taylor:1953),后来逐渐发展成外语测试常用的一种综合性语言测试题型。这种试题类型既可以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又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完形填空是存在信息缺失的语篇,要求被试者根据语篇需要将故意删掉的信息补充完整,使之连贯。它主要有四种存在形式:定距删词完形填空、合理删词完形填空、选择式完形填空和完词式完形填空等。
这种测试具有一定的语篇分析和句子之间结构分析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受试者在具体的语境中综合运用语音、语法和语义等知识的整体语言能力(张国杨,1996:163)。
2 语篇和语篇分析
语篇通常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合乎语法且语义连贯的语言整体。语篇分析指的是对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即超句法分析,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建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一个连贯的语篇总是具有衔接成分,而且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必须有联系,且符合逻辑(黄国文, 1988)。早在20世纪50年代 ,哈瑞斯就指出: “语言不是词或句子的零散组合 ,而是以语篇的形式有机组成的” (Harris,1952) 。“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共同组织和构建语篇” (程晓堂,2005:8) 。
3 语篇分析的策略以及在完形填空中的运用
在《语法范畴理论》(1961年)一书中,韩礼德指出,语言事件应当在不同的语言层面得到描述。“实体”(substance),“形体”(form)和“语境”(context)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层面。这也对应了笔者在本文中谈到的三个语篇分析策略:衔接策略、连贯策略和语境分析策略。
3.1 衔接策略
在对篇章进行了整体把握以后就需要从微观层面来了解语篇的构造手段和遣词造句。这一过程需要借助衔接理论的指导。Halliday和 Hasan认为衔接是篇章内句子里的某些词或语法特征,是能将该句与前后的句子连接起来的手段和方式。Halliday 和 Hasan (1976:4) 把衔接分为5 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衔接在本质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它是句子间语义关系的线性表达和物质映现。在本质上属于 “实体” 的层面(肖名丽:1999)。例如:
She found herself in a long, low hall which was lit up by a row of lamps hanging from the roof. There were doors all round the hall but they were all locked.
这段完形填空中,对划线信息的确定就可以依据这段语篇的衔接关系。the hall 回指前面的 hall,具有指称衔接关系;doors 和 locked、hanging和roof 具有同现意义关系,locked 的对象通常是doors,悬挂的地点一般是在顶部,具有在同一
语义场中共现的特点。
(张德禄:2001)
3.2 连贯策略
连贯是指句子间无形的深层语义语用关联。与衔接相对应,连贯实质上属于 “形体” 这一层面,它指的是线性的语言序列(物质资料)所表达的非线性意念功能关系(肖名丽:1999)。例如:
A: 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B: (1) B.E.A. pilots are on strike.
(2) No, I can’t.
在这段对话中,B(2)与A句之间有衔接手段,而B(1)则没有,但是,两种回答都与A 的问话连接贯通,这是因为在特定的语境中,B(1)和B(2)都具有回答A的功能。由此可见,连贯是句际语义语用的功能连接。这说明,表面没有衔接手段的语篇也可能是连贯的。但是反过来说,有衔接手段的语篇却不一定是连贯的。如下例:
I am a student in grade two. I’ m not in grade one. And I’ m not in grade three. I’ m in grade tow. I study the courses of grade two.
这段语篇从形式上来看可谓是滴水不漏,衔接紧密,但是从其连贯意义上讲一般不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语篇。因此在处理完形填空时就不能仅从实体形式上将其补充完整,还要考虑语篇的连贯性,即语篇内部信息结构的合理性。
3.3 语境分析
学生在做完形填空试题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所给出的选项填入空中时都是衔接的,小范围内来看也是连贯的,因此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语境的指导。连贯语篇的基本标准是其意义形成一个整体,并与一定的语境相联系。然而,任何语篇都是情景语境中的语篇,所以任何语篇的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都是不完整的,总有一些意义是由语境因素实现的。其中有些由语境因素实现的意义在语言形式上有一定标记,我们说,是语言形式预设的,而另一部分则在语言形式上没有预示,但在语篇意义的联系上形成一定空缺,即 Van Dijk所称的:空环 missing links。由语言形式预设的情景意义关系的一端伸向语境中,另一端是语言形式项目根据语言形式项目的类别。(张德禄,2001:26)
4 将语篇意识融入完形填空教学
完形填空几乎是各类考试英语试题中的必考题型,但是学生在这一项中的失分较多,学生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语篇知识。培养语篇意识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完形填空这个层面上,具体做法可分为以下步骤:
4.1 识别整体框架
语篇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叙事性篇章、描写性篇章、议论性篇章和说明性篇章。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章节安排不同,段落关系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培养学生预测语
体和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语篇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整体框架的识别,激发读者的各类知识体系,从而形成语篇的概念。面对有信息缺失的完形填空,学生如果能够准确判断语篇的基本类型,并预测出语篇的主要内容将对接下来的题目处理大有帮助。
4.2 寻找衔接机制
“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共同组织和构建语篇”(程晓堂,2005:8)。在对篇章进行了整体把握以后就需要从微观层面来了解语篇的构造手段和遣词造句。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语篇的各种衔接机制,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寻找篇章中语义关联的连接链来取得对于篇章的深入理解。
掌握了发现语篇的衔接机制的能力,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判断出完形填空中所缺失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做选择式完形填空时不需要看选项就能填出缺失信息。
4.3 教学中扩展知识面
语境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把握语境能有效帮助构建语篇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完形填空的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就更容易生成语篇意识,发现衔接机制。在填补还原时,受试者需运用语言知识、篇章知识和关于世界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多的渗透文化,科普等各类知识,使学生拥有较广的知识面。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语境这一策略来构建语篇意识。
5 结语
完形填空与语篇分析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法能帮助学生从分析语篇的篇章结构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具体环境来理解和掌握语篇。从宏观到微观,对语篇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在语篇语境中分析词汇、语法的衔接与连贯。有了较强的语篇
意识,学生处理完形填空的能力就相应增强。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R.Hasan.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2]Halliday,M.A.K. Categories of the theory of grammar.1961,Word 17:241-292.
[3]Harris,Z.S. Discourse Analysis[J], Language,1952, 28.1-30.
[4]Taylor. Wilson.“Cloze Procedure”: a New Tool for Measuring Readability[J]. Journaism Quarterly. 1953,Vol. 30.
[5]程晓堂. 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J] ,《国外外语教学》,2005,第 1 期.
[6]刘润清.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
[8]肖明丽. 语篇中的衔接、连贯和控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9]张德禄. 论衔接[J],《外国语》2001,第2期。
[10]张国杨. 外语教育语言学[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