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尝试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9期   作者:李辉 许丽丽
[导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
 
         李辉   许丽丽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     16100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也导致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在转型期公民素养出现的新问题对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竞争的需要,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如何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教育热议的新浪潮。
         2016年9月国家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力度较大,并首次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政治学科化,指的主要是高中学生学习了思想政治课程之后,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形成的知识技能以及理论方法的内容,这是高中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之后所获得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教材内容的延展,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不论是对技能型还是研究型的培养目标都有重要意义。基于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2001年6月教育部就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作为课改标志性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专家和理论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形成了理论体系,有的地方还专门设置了社会实践基地,和专门师资队伍,用于学生的拓展训练。但在基础教育实施的主阵地——中小学,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而政治课历来是带有鲜明的时政性和实践性,在学科核心素养中也明确提出社会参与和政治认同。而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更好、更有实效的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素养,也更能从自己亲手经历和体会的基础上达成政治认同。因此我尝试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比如,在《经济生活》学习时,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节实践课。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课的内容主要是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投资理财的基本知识,选取了四种常见的投资理财方式:居民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但鉴于教材篇幅和学生实际,内容比较简单,为进一步加深对存款储蓄这种投资方式的了解,我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预习,摸清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概要,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中遇到的,教材还没有涉及的储蓄相关问题,我带领学生到银行实地参观,并请银行的专业人员给学生答疑解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收入和家庭实际情况,为自己家庭设计一个投资理财计划书。通过这次实践,学生们更多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从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增强了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内容易形成枯燥乏味之感,容易给人生硬灌输的印象。《民主管理》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国家正把他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为增强教育效果,在学习之前我做了《参与社区活动的问卷调查》,主要项目:你是否参加过社区活动?你参加过哪些类型社区活动?你参加社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调查结果和我们的预期一致,亲身参加过社区活动的同学不到总人数的5%。在初步了解学生参与社区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一起理清教材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自己的社区了解情况,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一个关于交通、环境治理、文化设施、垃圾分类、邻里关系等社区问题的小“议案 ”。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讲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时,带领学生去基层法院实地参观,了解我国依法行政的实施情况,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还请法院工作人员给我们做了《法制教育课》 ,主要讲解青年学生常见的违法情况,通过实际案例,学生进一步明确尊法守法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结合新冠疫情,设计一个“主题式”教学:《与抗疫英雄对话》。1.你最崇拜的抗疫英雄是谁?2.谈谈你崇拜他的理由?3.我们怎样能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英雄”?通过对话使学生明白人生价值的真谛,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时,我带领学生去了与学校一道之隔的养老院,孩子们到养老院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打扫卫生、和老人聊天……。回来后让去的孩子分享体验,并给他们介绍了义工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明白奉献他人的过程中也是自己享受快乐的过程。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高了,也带动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成绩的提高。
    与常规课堂相比,实践这种开放式、体验式的课程极大的催生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觉,学生对这门课程投入的精力多了,成绩的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2.对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和学生联系密切的知识,学生有专业人员答疑解惑。
         作为政治老师普遍存在的困境,大学学的知识已经陈旧,适应不了不断变化的生活和实践。而我们补充的渠道少,很少有针对高中教材相配套的知识扩展的学科培训,对很多知识只能借助互联网查询和自悟,而这种实践课让我们有机会与专业人员接触,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解惑。
3.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高中时期正是一个人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实践课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不仅理科的实验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课也如此。尤其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项目,有助于学生共同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增强学生的互助意识和合作能力。
         5.增进师生关系,密切了同学关系。
         但感觉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不敢大规模调动学生。因为规模越大,安全越不好控制。
    尽管会做预案,但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作为老师和学校“难辞其咎”。
由于涉及经费和安全问题,社会实践不敢大规模调动学生。
         2.家长和一些学生存在思想误区,唯分数论仍然是一些家长和学生固守的思想,认为这是“整事”,对学习没有什么帮助,不愿意参加。
         3.我们实践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单位的支持和帮助,而且现在联系实践单位要比以前好很多,但社会“大教育观”还不够。
因为我们的实践对于接待单位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给人添
麻烦,实践单位并不怎么欢迎,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会遭到拒绝和反对。他们常常以没有条件、没有精力甚至没有必要等借口拒绝接收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4.我们的实践活动还多以参观、听讲为主,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还比较少。
         作为文科本身就缺少学生直接动手体会类的内容,我们的社会实践的内容多以教材内容为主,还不够充实,形式比较传统还有待于创新。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受到实践地点的客观条件限制,比如缺乏必要的活动设备和场所,更多的还停留在听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会,201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年)》[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0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教基〔2014〕4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